“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定义
订单式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单位)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招生与培养模式。这是最典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源于国外“Cooperative Education”,即“合作教育”。20世纪初期以来,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教育发展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校企合作问题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与制度,形成了较为全面、规范、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如德国“双元制”(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英国BTEC(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在国际上提供置业教育证书课程的职教模式)、北美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等等,我们所讨论的“订单式”模式也是其中之一。早在20世纪初,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就开始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并很快在美国其他高校普及开来。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采取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自然不能忽视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推进作用。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特征
职业性。在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在从培养方案制定、针对性训练课程设置,到学习效果评价考核等方面的过程中的参与,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能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技能与职业道德等常规教育外,还可以适当渗透企业文化。
(2)合作性。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以此在教学中发挥相应作用。企业选派优秀员工参与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参与高校制定、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相关工作,这样制定、修订出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培养订单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明确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3)社会性。这样做的结果也能够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对人才需要和要求,着力调整教育教学计划,除了对订单班学生进行日常的教育管理外,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守信意识。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自主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就可以根据将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加强培养自己的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进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知识能力和水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一名学生清楚的看到课程中的学问有益于什么时,产生兴趣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正如杜威所说:“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种种经验、实施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