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谈全媒体时代舆情监测
 
更新日期:2022-10-27   来源:   浏览次数:6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网络成了信息传播主阵地,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首选平台,“人人都是通讯社”,“指尖发声”。防言于网,胜于防川。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网络成了信息传播主阵地,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首选平台,“人人都是通讯社”,“指尖发声”。防言于网,胜于防川。网络舆情正在成为政府行政部门或者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扼制不良、不实、有害信息的传播和炒作,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障新闻报道内容安全、传输安全、刊播安全。网络舆情监管成为新闻宣传思想部门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宁夏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开展互联网舆情监测业务已经10年有余,在舆情监测方面积累了一些认识,原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网络舆情监测的理解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是公众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街头巷尾的日常议论之中,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结论与实际偏差大,成本高。随着互联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公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形成了网络舆情,它反映社会舆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网络舆情监测,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开启了互联网治理新元年。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态式

 20年奇迹式的发展,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国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网络热点话题超越地域限制,引发全民关注已成为常态。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增多,网络舆情频发高发突发成为常态。

1、自媒体迅猛发展,影响巨大。截止2016年6月底,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网民使用比例达到84.0%。手机超越PC,成为收看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即时通讯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随着互联网平台日趋泛社交化,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爆发、发酵的主要源头。

2、互联网已成为舆论、利益、国家博弈的平台。舆论场: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很早就指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网络,在微博、论坛、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的“民间舆论场”;利益场:商界把互联网当作商战平台,策划网络宣传营销,通过公关公司进行商业利益争斗;大国博弈:传统的敌对势力法轮功、藏独分子等都在海外建立了许多网站;发酵中的俄罗斯黑客影响美国大选等,核心是大国间的政治博弈。

3、维权行为比较活跃:互联网的不俗“战斗力”,正好迎合了广大弱势群体,凡是不能通过“正规”渠道解决的事情在网络曝光就能迅速得到关注和解决的观念在群众心中逐渐形成,继而成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一大利器。

4、小事情,大话题:一个干部的问题可以上升到干部制度问题;一个社会的阴暗面可以上升到社会制度问题等。

(三)网络舆情的诱发形成因素

新华网统计发现,2016年社会热点舆情中,事件性社会舆情约占66.8%;政策性社会舆情占比为 27.5%,其他类舆情占比为 5.7%。舆情涉事主体涉及党政机关的最多,涉及企业的社会热点舆情,多为大型著名企业。

1、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舆论焦点和热点。突发事件具有突变性、公共性等特征,一旦发生,会迅速成为关注的焦点。网民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发表见解,交流看法,表达诉求。

2、 “焦点”“热点”的信息源。政府出台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引起的讨论和质疑;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不当言论引起的公众网络发声或围观;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民生话题;部分弱势群体的诉求不能满足时,在网上发声,希望获得援助或渲泄感情引起的舆论;明星特立独行的火爆事件等。

3、虚假、不良信息。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危害社会。在热点事件中,一些所谓“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利用微信、BBS论坛等交互性较强的工具,通过网上网下互动、国际国内联手,人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我中心开展舆情监测的做法及经验

1、监测手段及其选择

1)两种监测手段。人工搜索。根据搜索入口不同分为搜索引擎和网站的站内搜索两种。搜索引擎是利用百度、搜狗、360等搜索引擎,输入相关的关键词,查找舆情信息。另一种是定向搜索。在相关重点网站、微博、新闻客户端中,利用站内检索功能进行搜索,根据发贴时间、回复时间、点击量等方式排序,查看。专业软件。搭建专业的舆情监控平台,舆情监控系统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智能信息处理、全文检索等技术,对境内外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博客、贴吧等网络资源进行定向采集和智能分析,报告生成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舆情信息的服务。

2)两种手段的优缺点

人工搜索简单易行,关键词根据需要随机选取、自行设定、针对性强,检出信息数目相对较少,人工查阅工作量小。但也有信息覆盖面小,获取时间滞后,无法分析舆情发展过程与趋势,为舆情处置提供线索有限等劣势。

专业软件,优点是监测范围广、发现速度快、告警方式多、分析深入直观,可弥补人工搜索的短板。

3)监测软件的选择原则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舆情监测产品?首先从信息监测方式上,要选择可以自动推送监测信息的软件;其次从数据量上,要选择数据量大的产品。我中心先后使用过任子行、北京金石、紫光公司的舆情监测软件,各有千秋。因此在选择时一定要多试用几款,用同样的监测任务进行对比,哪个操作体验好、哪个时效性高、哪个数据处理能力大、哪个分析能力强,哪个有效信息检出能力优(节省人力)等。

2、监测范围

1)中央级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PC端和新闻客户端;   

2)主要商业网站: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PC端和新闻客户端;

3)重点媒体:澎湃网、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

4)重要论坛: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网易论坛等;

5)新媒体:新浪、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3、网络舆情判断分析

为了在来源复杂且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定位有价值的舆情,必须对网上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判断、鉴别,透过现象看本质,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1)刊发位置。舆情是首次刊发还是转载,首发是在新闻网站、论坛网站还是在微博微信,在中央网站还是地方网站,在知名论坛还是普通论坛等;舆情刊发的位置在网站首页还是在分频道,在网站的要闻区还是在其他版块等;

(2)舆情类别。舆情内容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图文结合、视频文字结合等。通常有图片或视频的舆情更容易引起网络关注;对舆情来源是媒体舆论还是网民舆情;发布作者是认证用户还是普通用户,是“大V”还是一般网民,是老用户还是新注册用户,粉丝数有多少等。

(3)传播情况。包括舆情传播范围、单元时间内点击数、帖文转发数、跟帖数、点赞数等。

(4)人为操纵的虚假、恶意信息。当出现多个“网民”对同一条信息发表的不同评论不仅思路一致、语气相似、倾向性明显,顶贴转帖回帖频繁,而且IP地址也大致相同,那就有可能是人为操纵的虚假、恶意信息。

    4、舆情监测周期。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定点定时收集、阅评疑似信息,定时上报。特殊时期启动网络危机应急预案,24小时值班,发现突发、重大舆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第一时间及时上报。

 

上一篇: 浅谈全媒体时代舆情监测

下一篇: 浅谈全媒体时代舆情监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