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0-07-08   来源:   浏览次数:1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这样就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这样就为高职院校的指明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由单纯为青年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到为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支持服务转变,其办学定位和服务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一重大决定是紧系国家之基、民生之本,关乎国力强弱、国运兴衰的战略决策。伴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更新,迫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尝试将MOOC混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新手段带入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但在本课题的研究方面,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有:
(1)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当前各高校不断进行扩招,学生普遍入学基础比较薄弱,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手一部手机,手机对于学生的诱惑力度比较大。另外,教师课堂授课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期末结课时给学生划重点,在考前学生突击背考题,期末考试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对学生来说,考前有老师划重点,只要把老师划的重点都掌握了,那么考试一定能拿高分。对老师来说,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又不至于和学生撕破脸,不得已而为之。

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对象正是在中考、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与高等教育本科院校录取的分数相差较大。从高职学生受教育角度而言,学业成绩不良导致的原因正是,传统的教育教学难以被他们所接受,理论知识的不理解,做题技巧的难掌握。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高职学生不契合,学生很难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从高职教育教学层面来讲,高职高专院校所录取的学生大多为原先中学班级里的学业不良者,属于成绩较为落后的一个群体。学生起点较低,基础差且不主动学习的态度,面对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及宽松的教育管理体制,很难达到职业教育预期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

(2)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学习状态。从学习方面来看,过去招的大学生较少,处于就业无忧的状态,毕业后在社会上可以找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职位,自己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可以完成一些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其学习状态属于深层学习状态。而我们现在所录取的大学生,普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说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他们的学习状态处于浅层学习状态。

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构造了终身教育体系,跨越时空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方式更加趋于自由化,使教育资源占用更趋于公平化。职业教育作为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本应该同步时代的发展更具新意和创意。然而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却十分滞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手段不多且滞后,学生未能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训练。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巨大,但伴随招生的扩大,教育资源针对学生而言仍旧缺口较大,再加上落后的管理以及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等导致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枯燥的理论,教师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优质教育资源与广大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巨大,但伴随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优质教育资源和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再加上落后的管理以及缺乏必要的设备维护等导致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在近期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2019年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当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枯燥的理论,教师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面对教学中的这三种困境,结合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本课题从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方面进行研究,解决了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学习状态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和优质教育资源与广大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三个问题。通过改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背景,主动进行思考,对自己的学习生涯进行整体规划,从而进入深层学习的状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