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科幻影像与社会“真实”
 
更新日期:2020-07-10   来源:   浏览次数:2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科幻具有现代神话特质,利用虚构的未来空间为载体,进行社会活动中文化等多角度的思考,是对现实本质的隐喻。我们能清晰的察觉到到科幻电影通过图像隐

 
 科幻具有现代神话特质,利用虚构的未来空间为载体,进行社会活动中文化等多角度的思考,是对现实本质的隐喻。我们能清晰的察觉到到科幻电影通过图像隐喻所建构的空间影像实体,而达成对现实的映射。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巴赞的真实美学理论很难用以难概括当今科幻电影的影像特征。但他对于“空间真实”的诠释,通过影像对于生活及宇宙,感受程度上的“真实”的再现,以完成对万物本质的理解,仍可以视为科幻电影的本体。这种对于价值观与文化的感染才是科幻电影的意义所在,而非奇观展示的单纯感官特征。在此基础上,电影空间造型作为电影空间的物质化视觉形象基础,揭示了”真实”影像世界中的真相。
(一)文化上的“真实”
《流》讲述了在太阳急速膨胀所带来的威胁下。推动地球逃离太阳寻找新的生存星系,成为了全世界政府及民众的唯一生存目的。这样一种选择,不同于西方电影中,面对环境恶化后的移居概念,也缺少现实科学依据作为支撑,但却符合传统文化中对于“家”的认知,是最为表象却又最为深刻的传统与浪漫。在影片最初,当地球闪着蓝色的火焰,在宇宙星河中拖出一条长长的慧尾,这样一种原本的“不可能”转化为一副具有文化真实性的诗意画面。也渲染了电影中人类共同体基调,深化了文本表达。是观众能感受和理解的真实情感。
(二)再造的“真实”
《流浪地球》中,地表行星发动机之下的地下城市,是地表冰冻化下的后人类空间。地下城部份作为主要生活区域,通过7分钟的影片情节,展示出特定世界观下的消费形态变化、社区管理机制、娱乐文化等内容。也是全片中与中国现实社会最为接近的空间区域。通过影片中对于某些特定符号的保留与再设计,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尝试推演中国独特文化体系下的后人类文化呈现方式。
造型风格上呈现昏暗、凌乱的集约型特点,粗野的混凝土建筑是地下城部分的结构展现。经过再设计后的公共空间和饮食符号,为观众带来文化延续后的极强代入感。在空间氛围呈现上,没有选择好莱坞反乌托邦情节的坠入感,而是井然有序的生活常态。当然,某些现实符号的直接使用也略显不妥,特别是在将其作为特写镜头呈现时,会对观者造成影片空间的感知错位,进而影响叙事效果。当主角逃避追捕时,突然插入了象征着年味符号的舞龙,虽然强化了影片欢愉氛围,却对审美空间的连续性造成影响 。也从侧面印证了,在中国缺少科幻体系的当下,视觉上的表现受到创作者更多青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中,后人类时期的伦理危机探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科幻影像与社会“真实”

下一篇: 科幻影像与社会“真实”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