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双创”型教师在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培养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09   来源:   浏览次数:3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双创”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高校“双创”教育在师资人才队伍方面所存在的短板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双创”教育工作的良序化运行。

 
 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精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以精细化管理的视角来审视当前高校“双创”型教师培养,聚焦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过程的执行把控、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优化和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和拓展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治理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1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1“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愈受重视并得以不断加强

近些年来,在各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重度重视下,高校“双创”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由最初的“据点”竞赛式逐步向规模化、集成式转变,高校“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也逐渐由“零星式”辅导比赛向“系统化教育与辅导创业”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双创”教师人才队伍逐步向一支富有专业化、高端化、实战化的人才队伍目标靠拢,并呈现出由政府服务、高校主推、多元化创新创业导师相组合的典型模式。

 1.2制度环境日益优化,但专项性政策还较为匮乏

通过对近些年来有关“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进行整理,我们会明显感受到,在国家教育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涉及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内容正逐步健全完善。一方面,涉及“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内容由重视企业领域的“双创”兼职导师建设逐步向重视高校“双创”教育师资建设侧重。另一方面,伴随“双创”教育的广泛开展,提升“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问题也日益受到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和政策涉及也逐渐增多。但尽管如此,有针对性地围绕高校“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性政策文件还相当匮乏,已有政策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还相当零散,尚未系统化、规范化。

2 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值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现有师资人才存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当前难以回避的基本事实,并已成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理念错位、角色错置、结构失衡、机制失调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2.1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教学理念还有待革新

 高校“双创”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范式,既有别于高校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又与其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和塑造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需要自我涤除与大学生“双创”教育发展需求不相适宜的落后观念和保守思想,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双创”教育所需求的思想体系。然而,在“双创”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尚缺乏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双创”学习和实践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双创”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相对传统和落后。

2.2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教学素质还有待提高

“双创”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正确处理好自身“素质供给”与大学生“知识需求”之间的供需耦合关系,也要有效衔接“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协同关系。然而现实条件下,能够满足高校“双创”教育教学要求的、既有扎实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又有丰富和精湛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人才相对甚少。从大学生获取“双创”教育知识的程度及其渠道来看,专业化、专家型的“双创”教育师资供给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需求之间尚存在较大矛盾。

 2.3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角色界定还有待合理归位

    合理定位“双创”教师角色、理顺“双创”教师权责边界是确保“双创”教育质量的根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双创”教育教师的角色往往容易被定位为“全能教育者”、“全程式保姆”或者是“大包大揽”的管理者,尚未被作出明晰的诊释和界定。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从事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出现违背伦理及服务规范的情形,可能发生引导行为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因此,采取何种有效的角色规范,创新“双创”师资管理机制及其运行范式,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共性问题。

2.4高校对“双创”师资的管理机制尚需改革创新

“一引即用”、“一培即成”是开展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想诉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是难以即刻实现的。在现有管理模式下,部分高校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双创”教育“专兼职”教师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自有师资创新创业的素质和活力,有效推动了企业中具有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向高校流动,促使高校“双创”教育的实战性和精准性获得了提升。但是,大部分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师资人才管理还主要侧重于师资人员的选聘、培训、开发等环节,而涉及专兼职教师之间进行知识共享、信息沟通、教学互动、岗位权责明晰等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3精细化管理助推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发展

    以精细化管理的视角审视高校“双创”教育,应创设以角色归位为中心,理念革新、管理创新、素质优化为坐标轴,以平台支撑为构面的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精细化管理系统链图,会有利于进一步明晰高校“双创”教育师资的培养思路和方向。

3.1革新教学理念,促进“双创”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

当前决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走向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观念作为理论内核,构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十分重要。创新创业理念的更新已成为优化教学和师资队伍质量的意识基点,高校应打破阻碍“双创”教育有序运作的思想桎梏,纠正急于求成、即刻成才、重实践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能力的错误导向,应努力打造并形成“趣味一体验一情境一协作一文化自觉一行动自律”的系统化、可持续化的全过程育人思维模式。

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在进行自我“意识革命”和知识再造的过程中,应同步推动教育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全面施展。

3.2继续优化整合师资,促使知识整合与能力再造藕合开发

“双创”教师个体内在素质结构的匹配程度以及师资队伍建间素质结构的藕合程度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而,需要整合从教教师个体和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体系,以创建知识结构和能力再造的多元组合模式为契机,改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单一、兼职教师素质结构失衡的困境。基于“双创”教育对从教教师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要求较高的现实考虑,高校应积极整合教师个体和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再造,促进高校“双创”教师素质结构体系的提质增效。为此,高校需要合理设计和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育在不同学科知识背景下的师资人才资源之间多元化重组和配合,整合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产权法律、创新创业政策分析、专业技能等知识内容体系在师资人才个体及其团队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会有利于师资力量自身基础理论涵养的塑造和实战技能的积累和拓展。

3.3重塑“双创”教师角色,激发“双创”教师活力和引导力

 “全能型”、“大包揽”的师资人才是高校“双创”教育的需求和夙愿,但在现实情境下,“双创”教育师资人才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是有限的。由此,规避和防范高校“双创”教育教师角色错位、角色偏离的风险,促使教师角色合理归位、定位是核心和关键。高校需要注重“双创”教育过程中,各教学管理环节、服务环节等师资协同发展的角色系统框架,明晰从事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后勤服务等不同工作岗位教师之间的权责关系,调整工作岗位权责重叠内容,弥补权责缺失,突出各工作岗位教师的权责重点,以课程教学教师为主导力量,创设各师资力量间的工作协作机制,确保课程教学师资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成为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创新知识和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完成三位一体的角色归位。

3.4创新管理机制,促进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有效衔接

    高校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机制创新建设。高校应借助现代化管理哲学和科学管理技术,凭借制度机制的驱动力将高校“双创”师资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创新纳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应紧紧锁定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导向,优化师资人才队伍管理的岗位工作分析与设计,强化师资需求的事前谋划、教学执行的事中监管、教学成果的事后评价,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贯穿于“双创”教育专兼职师资人才选聘、任用、培养、激励、考核、奖惩等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高校还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化制定师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机制,同时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化协调和修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实现师资人才队伍建设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的整合互动。

 

上一篇: 高校“双创”型教师在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培养研究

下一篇: 高校“双创”型教师在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培养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