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性不足,输血式扶贫
贫困农村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以山脉隔绝,交通闭塞偏远引起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闭塞保守。此外,农村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物质基础薄弱。国家政策偏向“输血式”、“数字化”等外在形式的扶贫,缺少对培育贫困地区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价值观引领,使得贫困农村人口对国家政策具有依赖性,等待国家的拨款和优惠政策的颁布施行。在此情况下,贫困人民的衣食住行虽然得到了保障,却未从根本上消除精神贫困;另一方面,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指标的分配情况不同,农村地区人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主动创造与积极劳动的意识。
(二)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社会风气保守落后的农村地区,精神贫困仍在一代代隐蔽地延续下去。贫困地区的家长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思维束缚于传统茧房之中,视野相对狭窄。“读书无用论”、“养儿防老”的贫困思维根深蒂固、代际传递。他们安守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和突破现状的勇气。然而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子女的价值观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规避与教导中习得的, 而这将会对其后来的行为选择与行为表演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贫困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精神上的“贫二代”、“贫三代”,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