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以自读课文拉近与鲁迅先生的距离
 
更新日期:2020-07-20   来源:   浏览次数: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回忆鲁迅先生》是东北作家萧红的作品,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作为体会人物特征和思想感情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萧

 
 《回忆鲁迅先生》是东北作家萧红的作品,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部编本语文教材
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作为体会人物特征和思想感情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萧红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大多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但这篇回忆性散文却有难得的温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而是一个尊重孩子的父亲,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
一个热爱写作的作家。更为可贵的是,萧红所刻画的鲁迅是独一无二的,他有着爽朗的笑声和倔强的性格,是学生想亲近了解的鲁迅。虽然这篇文章在教材编排上没有与鲁迅作品建立直观的联系,但从内容上看,它对于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程度上消除与伟人鲁迅的隔膜
从呈现方式来看,《回忆鲁迅先生》是以自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自读课文是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形式,它取代了过去教材中的略读课文。由略读到自读,教材编者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但在以往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忽略了教学,有的甚至完全不教,只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随意翻看。如此长期发展,就形成了阅读能力的培养都集中到教读课文上,但由于教读课文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大,所以主要由教师替学生阅读,将现成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交给学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由此可见,教师对当下自读课文的定位至关重要。
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和整本书阅读的桥梁。在教读课文的学习中,教师细致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则需要熟练的使用所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阅读。学生从初学到熟练,需要一个可以练习的环节,自读课文正是为学生练习运用阅读方法而设置。既是学生的自主练习,教师就应该充当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阅读提供简洁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在自读课文的练习中,助读系统同样不可忽视,它主要表现为课文的旁批和版面的空白。例如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文章开头的旁批“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简明说明描写方法,在文章中又会有问题式旁批,“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对描写人物的方式发起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部编本教材在对自读课文的编排中留出了版面上的空白,为学生的阅读思考留下空间,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时进行随笔式的批注,发表自己看法,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从自读课文这一形式来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编者对于鲁迅先生形象留下了开放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之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部编本教材所注重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对于经典和作家的重新理解和接纳,这也是面对当今“去鲁迅化”的有力反击,对于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经典作品,我们不应该一味回避,以删减来应对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上隔膜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但这绝不是我们放弃经典的借口。如果可以将表现鲁迅先生更多侧面的作品引进课本,学生对先生的作品大多都会产生敬慕之情。因为鲁迅有着少年人身上许多的特质。鲁迅是“叛逆”的,“青年人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他鼓励青年人勇于去开拓自己的道路。鲁迅是勇敢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希望青年敢于坚持自己的初心。鲁迅先生永远是年轻的,他有着和年轻人一样的渴望与初心,青年时读鲁迅,看到的更多是中国青年面对社会时的迷茫、思考与坚守,相信这样的鲁迅先生是每一位青年所渴望的朋友。教材对于经典作家的作品选择,应该考虑到学生对于作家的接受,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是由作家走进作品的理解。学生对作家的立体性理解可以促进深度阅读的实现,而非一味套用固定话语来理解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自读课文就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以自读课文拉近与鲁迅先生的距离

下一篇: 以自读课文拉近与鲁迅先生的距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