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破除民族手工业发展滞后问题
一段时间以内,我省民族手工业整体开发和合理利用相对滞后,研究和开发的深度、广度也不够理想,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尚未在手工艺领域得到普及。因此考虑以农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鼓励拥有手工技艺的劳动者充分参与,完善配套设施,避免单打独斗,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技艺革新的“智囊团”,强化服务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减少手工技艺者自主创业缺少经验技术的短板,加速培育创业主体,建设多样化孵化机制,壮大技术培训队伍,为手工技艺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支持,畅通手工艺产品的销路。
(二)妥善修复传统文化断层
面对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其他地域文化的涌入,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出现了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心理,盲目跟从市场经济作用驱导下的审美观。一些手工技艺者随声附和,使得手工艺品的艺术性呈现出趋同性和变异性。文化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传承的各研究院校之间必须要通力配合,此外还必须广泛团结民间力量,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技艺传承和保护的义务。想要消除因传统文化的断层影响带来的文化特征缺失的影响,需要加强美育教育,尤其需要强化技艺传承活动的“活态性”,持续加强在高校、社会开展民族手工技艺传承、培养、体验活动。
(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因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城乡文化艺术教育流动机制、建设机制不健全。一些民族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地域,仍旧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能及时享有与城市教育资源相当的公共教育资源。尤其是当城市迎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纵深发展的同时,我们却没能在第一时间对孕育了传统文化的农村进行固本强根。面对公共基础设施普及不到位的部分地区,如果能适时覆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重要数字媒体教育建设,将有利于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记录和技能的培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