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更新日期:2020-07-27   来源:   浏览次数:1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和服务水平、服务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和服务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按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按照打造经济强国,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质量,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还有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
近年来,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一定程度上被社会(主要指企业)所认可,但在认知层面,“普通高等教育强于高职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本科生”与“专科生”身份上存在差异,有着明显的等级之分,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般的技术人员,等同于体力劳动者或低层次工作者,从事着一线的工作,拿着一线工人的工资,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脑力劳动者或高层次工作者,从事着办公室白领的工作,拿着较高的工资待遇,“看不起”或“看不上”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错误舆论导向而引发的常见现象,就此相比较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的认知和重视。因此,在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里,能上本科的绝不接受专科,实在上不了本科的要么将就选择职业教育要么直接打工。另外,体制内的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对两个“高”姓教育的扶持也存在“偏心”现象,在政策、教学资源、资金投入等综合资源配置上对普通高等教育支持力度远远大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所遭遇的“偏见”和“不公正待遇”,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体制环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其“职业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必然是“校企合作”,校企共同育人则表明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这种“跨界”教育不是哪一个教育部门独立能够承担的任务,是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而沿用现有的管理体制无形当中会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国家层面有两条线管理即教育部和人社部,地方层面有地市政府、教育部门、行业委办局以及专门机构等多条线管理,在这种多元化管理体制下,就出现了“各扫门前雪”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难以实现合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足,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二是协作不足。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之间对共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协同合作力度还不够大,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合作;从地方层面来看,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在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发展难题时往往会存在“谁主管谁负责”的现象。三是权限分配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高职院校自身的权限相对较少。如高职院校的举办权、管理权很大程度上都集在于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手中,政府及教育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制度来直接管理学校,学校很多的工作都需要经过上级管理部门的同意,可以说高职院校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处处受制。这不但使得高职院校缺少了应有的管理自主权,而且不利于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权高度集中反而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四是监督体系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离不开监督体系的建立。一方面,监督体系的完善可以促使高职院校管理主体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监督体系的健全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但从现阶段来看,政府及教育部门既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在其行使监督职责时往往不能正确判断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问题,也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五是社会参与度不够。高等职业教育因其“职业”属性,其发展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强调与市场需求的密切联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需要调动行业企业、专业协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它们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职业优势,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建设。但在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由于体制约束、刺激政策不足、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建设意识不够等多方原因,导致社会多元参与度不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下一篇: 浅谈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