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师傅》葛译本中选词的“度”
 
更新日期:2020-07-28   来源:   浏览次数:1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师傅》是莫言为数不多的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社会景象。《师傅》葛译本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保证了译文的流畅,

 
 《师傅》是莫言为数不多的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社会景象。《师傅》葛译本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保证了译文的流畅,葛浩文“适度”的翻译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推”、“敲”二字琢磨许久,可见文学作品中选词的重要性。而莫言作品中丰富的文化词汇又为英译作品的选词增加了难度。《师傅》中充斥着诸如大量成语、方言、俚语等,语言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因此,译文中的选词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如:
例1原文:老妻絮絮叨叨,嫌他死要面子活受罪,还骂他死猫扶不上树。
译文:His wife complained that his pride was making their lives a living hell, and scolded him by saying you can’t help a dead cat climb a tree.
上例中既有成语也有谚语和俗语,其中“絮絮叨叨”用来形容说话啰嗦、唠叨;“死要面子活受罪”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死猫扶不上树”是比喻无用的人,没法提拔扶植。葛浩文在译“死猫扶不上树”时,采取了小的翻译度。猫会爬树这一特点众所周知,“you can’t help a dead cat climb a tree”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老妻的怒其不争。在处理“死要面子活受罪”时,葛浩文并没有直译,也未将其译为英语谚语中意义相近的“gentility without ability is worse than plain beggary”,而是采取大的翻译度译为了“his pride was making their lives a living hell”。显然,口语化的后者更为贴近老妻这一普通妇女形象,也更加贴合原文。老妻指责老丁的爱面子(his pride)使两口子生活十分窘迫,“hell”一词更是将这种贫困潦倒展现得淋漓尽致。译文中有所欠缺的地方是对“絮絮叨叨”一词的翻译。葛浩文此处选择了忽略不译,看似没有影响原句的意思。然而就老妻的人物形象层面来说,却少了些许传神的意蕴。若将此处译为“His garrulous wife”,絮絮叨叨的老妻形象将会更加鲜明。由此可见,由此可见,选词的翻译度不宜过大,若在翻译原文的人物形象时对部分词语省略不译,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如:
例2原文:路过他家附近那个街心公园时,一个追球的小男孩懵懵懂懂地撞到了他的大腿上。他感到腿像触电似的麻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坐在了马路牙子上。
译文:As he passed a neighborhood park near his house, a little boy chasing a ball ran smack into him, sending shooting pains up his leg that forced him to sit down beside the road.
成语“懵懵懂懂”指糊涂、不明事理,形容什么也不知道;“不由自主”意为控制不住自己;而“马路牙子”是东北方言,意为路边。正因为“懵懵懂懂”,追求的小男孩才会撞到刚刚摔倒的老丁的大腿,也才有“爷爷,你为什么哭”的懵懂提问。葛浩文将“懵懵懂懂”省略不译,他或许认为小男孩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懵懂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需要深究。这样一来小男孩为什么会撞到人和为什么会提问,出现的就有些不自然。若将懵懵懂懂译为“unsuspectingly”,则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整个场景也会更加生动。
从上例可见,葛浩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不由自主地坐在了马路牙子上”意译为“forced him to sit down beside the road”,从译文来看,并没有原文字里行间那样生动。但是基于英汉文化存在的内涵差异,此类译法着实是能帮助读者理解源语的最好方式。针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时的选词,大的翻译度往往有助于读者接受。那是不是所有的选词都应参照大的翻译度呢?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词汇相去甚远,特别是汉语词汇又非常丰富。显而易见,大的翻译度固然便于理解,却无法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象,并不利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真正走出去。《师傅》一文中成语、俗语等的翻译并不能一概而论,一味地采取大的翻译度会让译文失去中国文化特色。如:
例3原文:卖猪汉子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把方才讲过的那套话更加丰富多彩地讲述一遍。
译文:The peddler saw it was time to put his three-inch weapon of a tongue into play. He repeated his earlier sales pitch,this time spicing it up even more.
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也说三寸舌。葛译本中的“three-inch”和“tongue”对应“三寸舌”,“weapon”一词巧妙地显示出卖猪汉子推销产品的利器是他的口才,将原文的意蕴传神地表达出来。较之“a glib tongue”,葛浩文此种译法采取了小的翻译度,最大的限度去保留成语的“异域”特色,从而让读者体会其中的文化差异,如:
例4原文:工人们吵了一阵,便各奔了前程。
译文:The crowd of worker grumbled a while longer before breaking up and heading home.
“各奔前程”意为“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不同的志向,寻找自己的前途。原文中各奔了前程说的是工人们见下岗一事已成定局,吵闹了一阵发泄完心中愤懑便各回各家了,同时也表示工人们接受下岗事实不得不另谋出路。葛译本中“breaking up”与“heading home”与各奔前程意义对应,“and”在形式上与原文中的“了”对应,恰到好处地译出了原文的意味。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处理词语的小翻译度可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品中的弦外之音和文化差异。当然,在处理那些已被英语读者普遍接受的词汇时,译者可以参考已有译名。如:
例5原文:难道他们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变成了蚊子从气窗里飞走?
译文:Could they have turned into mosquitoes like the immortal monkey and flown out the window?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詹纳尔和余国藩所翻译的《西游记》全译本的出版,英语世界的读者们对“Monkey Sun”和“The Journey to the west”已十分熟悉。而2001年出版的葛译本却将“西游记中的孙猴子”译为了“the immortal monkey”。原文中“西游记”三个字固然可以省略不译,但仅仅用“the immortal monkey”对应原文中“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两个意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显而易见,无法使读者联想起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若将此处理为“Monkey Sun”或“Monkey King”,既是对原文信息的准确翻转,也可以激起读者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师傅》葛译本中选词的“度”

下一篇: 《师傅》葛译本中选词的“度”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