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1.更新传统的单向理论灌输理念,重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虚拟性促进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觉醒,他们渴望在与教育者的交流过程中提高参与度、表达观点并得到积极的回应。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转变过去单向灌输的教学理念,尊重受教育者渴望参与和交流的精神需求,以平等的权力主体身份对待受教育者,积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赋予他们一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这将大大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培养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专业素养,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式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帝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作为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主导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尽快接受新事物和使用新技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积极了解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走向,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空间、熟悉受教育者的话语特征、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以及明确他们的实际需求,以与受教育者息息相关的事件来设置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微博、微信、论坛和博客等社交软件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抢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网络阵地。
3.开展媒介理论素养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 接触媒介、获取信息; 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 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指出新媒体虽然具有极高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发表言论。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有它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受教育者必须在遵守网络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网络交往,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和所传播的信息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教育者还应培养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广为流传的热点内容和包容万象的海量信息,受教育者必须保持冷静,以辩证的思维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学会筛选和过滤信息,避免被虚假负面的信息所影响。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引导受教育者传播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理性文明的虚拟交往环境。
4.尊重主体间的话语差异,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阅历经验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解读并不总是完全一致。面对难以避免的分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真正倾听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不同见解,而不是忽视他们的声音甚至强迫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把握受教育者在语言、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上的特点,才能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才能对受教育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作出准确的定位。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1.实现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的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脱离社会现实,且内含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而远离生活的论述和长篇大论的文章都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为大众所排斥的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势在必行。除了可以运用简洁易懂的日常话语、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诠释和注解之外,还应加强对社会现实和热点话题的关注,实现理论阐释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贴近现实生活,以减少受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排斥心理。
2.借鉴新媒体环境中健康的网络话语
新媒体不仅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催生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用语,花样百出的字母缩写、颜文字、表情包和谐音词,凭借其打破常规和富含感情色彩等优势,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广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意识到网络用语的潜在价值,主动了解和研究网络话语生成、发展和传播的规律,积极挖掘、整合和吸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资源,反对使用粗俗负面的网络话语,引导受教育者正确使用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主动占领网络话语创新的制高点,打造受教育者既喜闻乐见又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富有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