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在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女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薪酬水平、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等均不如男生。女性面临“三M”及“四期”的障碍,即女性的“Marriage”(结婚)、“Matemity”(生育)、“Movement”(改行)以及(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其结婚、生育、家庭责任等原因导致女性冒着工作被他人代替以及改行的风险;女性天生的生理结构导致女性的耐久力、承重力不如男性。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着专业实践性强、就业岗位多在工地、需长期出差的就职环境,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她们需适应当今职场环境,不断提升自身就业力,承担职业生涯责任,规划职业生涯。
(一)就业力可持续性需增强
根据徐礼平的职业生涯模型,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大学生涯所具备的就业力的首次输入阶段为职业预备阶段。在进入职业生涯的入门阶段后,学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累积和提升技能资本。该阶段与以后可能出现的职业二次、三次开发中的第一次开发一样,将由上升期、巅峰期和相对衰退期构成,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职业生涯周期。
一些理工科女生在技术岗位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可以专向管理岗位。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理工科的背景给了女生更多的选择,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核心特征——流动性使得就业力通过职业化的过程得以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积累和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职业技能资本,拥有持续实现自我的就业力。
(二)就业力可迁移性需增强
能力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职场环境中多种要素影响,如今员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需掌握可携带可迁移的、能在多种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技能,比如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职业平稳过渡的弹性和适应性。理工科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能依赖单一知识技能,而是要提高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在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成功。
(三)职业生涯成功标准注重自我认同
无边界职业生涯更加重视个人心理感受的职业成功,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满意感,呈现出个性化特征。长期以来,女性不仅扮演着“家庭主妇”的家庭角色还扮演着“职业女性”的职场角色,这种双重的角色的冲突无形中给她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如果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她们往往会面临着出差、加班的工作状态,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如果选择以家庭为重,在竞争激烈的并且男性有所优势的职场上便很难有所发展。另外,“女人以家庭为重”社会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成就动机,但无边界职业生涯更为重视个人心理感受的职业成功,强调个性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职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