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旅游区划的发展
 
更新日期:2020-08-07   来源:   浏览次数:2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旅游资源区划阶段旅游区划早期的研究大多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分布状况进行的,将旅游资源类型、丰度作为划分依据,并根据各区的主体功能,

 
 (一)旅游资源区划阶段
旅游区划早期的研究大多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分布状况进行的,将旅游资源类型、丰度作为划分依据,并根据各区的主体功能,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从而制定差异化的旅游发展战略。张继前,解美良(1988)通过介绍山西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将其划分为16个旅游区域,并论述了各个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方向;李瑞(1999)以南阳市为例,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并辅以主成分——聚类分析法,最后提出旅游资源区划方案;黄涛(2003)通过对比分析济宁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对其进行了功能区划,从而定位出其旅游形象;尹乐,王永明(2010)在调查、分类滁州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旅游功能分区,结合ArcGIS技术绘制旅游功能分区图并进行了旅游线路的设计;池爱文(2014)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对内蒙古进行了旅游区划,将其划分为四个旅游区。也有少数学者从旅游市场通达度、旅游者角度等作为切入点,进行旅游区划的研究。
(二)生态旅游区划阶段
后来随着学者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开始倾向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区划研究,胡炜霞,张继前(2005)以山西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和11个旅游亚区;赵淑玲,丁登山,赵清(2005)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山区地域分异理论,更客观准确的对山区旅游地进行了功能区划,对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具指导意义;张爱平,钟林生,徐勇等(2015)选取生态价值较高的黄河首曲地区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研究对象的生态适宜性,并通过协调旅游和生态的双重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划分。刘倩(2019)等依据模糊评价法和ArcGIS软件从生态环境状况、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旅游支持系统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将杏园村划分为生态旅游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鼓励发展区和引导发展区。同时也有学者在进行区划时考虑生态承载力、生态适宜度等问题。
(三)旅游空间功能区划阶段
以上旅游区划大多重点关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某个要素,后来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开始有学者融合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方法,将主体功能区划与旅游区划相结合,提出了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概念。
旅游空间功能区划是通过综合分析区划单元的旅游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区位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旅游功能区,它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不同类型旅游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引导各种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实施有重点、分时序、优势互补的旅游开发模式,促进人口、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旅游区划的发展

下一篇: 旅游区划的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