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水课”,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顽疾
 
更新日期:2020-08-11   来源:   浏览次数:2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何为水课?是指老师人好但课不好,分高且容易过的课程,上课不点名,课程没内容,考核要求低,考试分数高,上课轻松绩点高,即内容水或要求水。通识教

 
 何为“水课”?是指老师“人好”但“课不好”,“分高”且“容易过”的课程,上课不点名,课程没内容,考核要求低,考试分数高,上课轻松绩点高,即内容“水”或要求“水”。通识教育的“水”和“散”,本质上是课程目标与课程体系缺乏对应关系。那么,通识课程为什么会成为应用型高校“水课”的重灾区?
第一,教师教得“水”。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学过程投入不足,课程内容含金量低,教学大纲编制粗糙,教师的态度和未经打磨的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不重视。
第二,学生学得“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而对非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尤其针对通识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科知识融通,许多学生的通识课程选课凭借兴趣爱好或者“混学分”,而且面临高分绩点的压力,往往偏向教师教学内容无理论深度、刻意迎合学生口味、教学考核“放水”的课程,而教学任务重的课程往往不受学生的青睐,学生对“水过”的需求和不重视通识教育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投入度,“水课”的出现学生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教学管理“水”。目前通识教育教学普遍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课程教学。首先,通识教育传统课堂规模庞大,一般有2-3个班级组成,客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效果、教学质量与教学预期差距较大。其次,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回应在线课程共享的要求。多数高校仍然面临通识教育资源窘迫的困境,但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不够,导致通识教育选修课在线课程教学过程缺乏监控、在线学习互动不足,学生挂机、考试不严谨,学生既学得“水”,又考得“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水课”,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顽疾

下一篇: “水课”,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顽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