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食品安全领域“公共精神”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因为食品安全与否不仅仅关乎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研究发现食品安全领域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食品安全领域“公共精神”的不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到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例如:不法商贩大量制售病死猪肉,违规使用剧毒农药种植农作物,大量收购“地沟油”制成食用油销售等违法行为;官员充当不法企业的"保护伞",只需要和检查人员提前打好掩护,无证经营的餐馆饭店也照常经营,部分有证经营饭店也还是存在通风不畅、管理不严、卫生安全措施缺失的问题,销售病死猪肉、地沟油和毒生姜,违规商铺无证经营等多起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出现,都暴露出严重的政府部门监管不严、失职失察等问题。
其次,食品经营者与制造者是食品生产工作的主体,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食品经营者和制造者之间存在买卖关系,部分餐饮业经营者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想在原材料上节约更多的成本,促使供应商不遗余力的制造出更加低成本的劣质原料来满足市场的需要;部分食品经营者明知采购的食材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也抵制不了低价格的诱惑,抱着不一定会被查处的侥幸心理。利益的驱使导致劣质食品大量生产、餐饮业卫生安全质量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体责任意识不牢等问题,而小商铺、小餐饮和小摊贩等无证经营、无序经营等现象也客观存在。这些事件都体现了食品生产工作主体没有以顾客为中心,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公共精神”严重不足的问题。
最后,社会媒体“公共精神”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的炒作。媒体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可以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积极介入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在知情权方面切实保障了公民的利益,而且不少食品安全只有经过网络媒体的曝光才能引起全民关注,但是,近年来,也存在许多不真实、炒作“食品安全”、追求“新闻”效益的报道。比如,部分媒体随意使用“毒西瓜”、“毒蜜饯”等等耸人听闻的字眼吸引眼球,更甚者故意掩盖、歪曲客观事实,乃至把个案映射到整个行业,大夸其词,制造轰动,引起大家的惶恐,这些不良效益近年来层出不穷,都反映了部分网络社会媒体“公共精神”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