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久负盛名的洪山茶
 
更新日期:2020-08-28   来源:   浏览次数:4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洪家大岭地处武陵山脉东延伸段的末端,这座山的主峰名周家垴,海拔753米,山峰的东面是洪家大岭,西南面为郑家垴,西面5公里就是海拔889米的云台观主

 
 洪家大岭地处武陵山脉东延伸段的末端,这座山的主峰名周家垴,海拔753米,山峰的东面是洪家大岭,西南面为郑家垴,西面5公里就是海拔889米的云台观主峰。
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载:“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说明湖北宜都自古产茶,且出好茶。而洪家大岭种茶是否始于唐代,已无从考究。
据洪氏家谱载:“八世洪青泰,配彭氏,……生于嘉庆乙亥(1815)虫月,……买大岭茶山田产一契为业,自做茅屋一厢是也。”由此可知在19世纪中期以前,洪家大岭的茶园种植已有相当规模,茶园已成部分洪姓家庭的主业。家谱中还多处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洪氏族人买茶山为业。现洪继友(男,1950年生人)保管的光绪十五年(1889)到民国八年(1919)的四份地契中,有三份均明确记载买卖茶山。说明在清末民初时期,洪氏族人多以种茶为谋生手段。
另据石竹冲的洪继新(男,1938年生人)和从洪家大岭迁移到枝城镇白水桥居住的洪继梅(女,1937年生人)介绍,民国年间每年茶季都有外地茶客来洪家大岭长住收茶,其中松滋的大地主胡仰直还在洪家大岭购买了房屋和茶山,作为他家族的茶叶基地。那时一斤(500克)好茶可换一斗米(30斤)至二斗谷(约50斤)。
据洪继友介绍,他父亲洪光林(1916~1994)是当地有名的制茶、评茶的师傅,70年代受当地供销社聘请,每年到茶园寺茶叶收购部上班收茶半年,每月工资37.5元,自己得17.5元,交生产队20元参加评工分。父亲告诉他们(继友、明、敏),民国年间家里做的茶分为“珠雀”、“珠兰”、“珠茗茶”三种,卖茶的字号是“洪泰和”,有16厘米左右的方形印章,在全岭的字号印章中是最大的,配有精制的白瓷印泥盒,可惜这些老物件在上世纪80年代因盖房搬家弄丢失了。他父亲还讲,他家祖上辈辈都会做茶,清朝年间曾经挑选8名未出阁的姑娘,早上见太阳时采摘小岭岗的8株茶叶,精心制作的洪山茶,由地方上管理贡品的官员敬献给皇宫,这就是洪山茶“在清代曾作‘贡茶’敬献皇宫”传说的源头,但究竟是何年、由何官员经办现已无法考证了。
由此推定,洪山茶在19世纪中期以前即已成名,而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洪家大岭的洪氏族人多以种茶为业,洪山茶在宜都、松滋、枝江、沙市等荆楚之地享有盛名是不争的事实。
上世纪50年代初,宜都大兴宜红茶,洪家大岭茶农率先成立红山茶叶合作社,专制红茶。1958年,红山大队租用洪光林的一间房屋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宜都茶厂支持他们一台用脚踩的揉茶机,年完成国家派购任务2800斤。1962年,红山大队在县和公社(即现在的乡镇)的支持下,专门选址做了一栋土砖墙屋的茶厂,揉茶机改用牛拉,70年代又改为柴油机带动,80年代初茶厂的土墙换成了红砖墙,并于1985年实现了制茶机械电力带动。现在因洪家大岭茶叶产量少,茶厂已停办,但房屋还保存完好。
1971年为了促进洪山茶的发展,县里投资修通了茶园寺到洪家大岭5公里的公路,可通行拖拉机和吉普车等。
据洪继明(男,1956年生人)保管的原红山5队的帐目凭证显示,上世纪60至80年代初,洪山茶多年作为宜都县人民政府招待所的接待用茶。春茶期间,红山茶厂特许生产一定量的炒青绿茶(一般茶厂除自饮外,一律生产红茶完成国家任务),由供销部门提供纸箱等包装,农业特产部门负责运输和结算,一斤茶另抵国家两斤任务指标。
1981年松木坪公社供销社副主任高兴荣,公社特产干部李陆城和县茶叶专家杨海章到红山大队作恢复历史名茶——洪山茶的工作,大队茶厂积极配合,过去制洪山茶的老师傅洪光林不顾年老体弱和当时腿被竹桩弄伤不能走路的困难,由高主任背到茶厂参加研制,当年所制洪山茶参加宜昌地区名优茶鉴评获得了绿茶第二名的好成绩,后“参加湖北省名茶评比, 评为全省10个优质名茶之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久负盛名的洪山茶

下一篇: 久负盛名的洪山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