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特性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药性有着不同的化学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药的性味,中药药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应首先从中药的性味开始,然后对其组分的归经、升降浮沉进行评价,揭示中药的药性物质基础。在中药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很难理解中药化学的学习对于传统中医药的学习有何意义。对中药化学这门专业课的理解仅仅是如何分析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等的方法。学生在被动、填鸭式的接收理论知识后,其结果是基础知识不牢,认知不清,单一的掌握课本知识,思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等。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列举典型实例,教授学生学习中药化学基本理论,还可引导学生理解中药的药性和中药化学的关系,利用我们所学的中药化学知识去解释中药药性的机理,用现代化学方法去阐明传统中药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麻黄是我们很熟悉的发汗解表中药,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关于麻黄的药性与中药化学研究较多,如麻黄挥发油中的α-松油醇是麻黄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伪麻黄碱是利水的有效成分,而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五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成分可能是麻黄辛味的物质基础,多糖可能是其苦味的物质基础。另外,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伪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说明麻黄归肺和膀胱经有一定的依据。通过麻黄中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的之间的规律性研究,证实了中药药性与中药化学的相关性。利用研究实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