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三维转换方法
 
更新日期:2020-09-21   来源:   浏览次数:1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出发的一种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理论是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出发的一种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理论是针对翻译本体进行探讨,是生态翻译学的中观系统理论。译者需要“适应”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最终的行文(胡庚申,2006)。因此,适应是指译者适应生态翻译学的新需要或新条件。选择,是指进行翻译活动时,根据原文本进行自然选择,对特定的生态环境适应程度进行自然选择,对译文的形式和风进行自然选择。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自然选择。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视角,将翻译方法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分别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之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语言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上进行的,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语言形式,对译文的语言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侧重于关注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传递出原语所要表达出的文化内涵,又要避免在译语中所造成的文化曲解,因此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十分重要;交际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关注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注重译文的交际功能,使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实现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国内关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类:1.对理论的分析或批判 2.对翻译作品的研究 3.基于理论的口译研究4.对理论研究的总结对翻译理论的分析或批判。经文献梳理可知,近年来,研究人员关注的更多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最终产生的结果是译文的适应与选择,因此本文选择关注对文本的研究,以期推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文本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三维转换方法

下一篇: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三维转换方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