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语言维
由于英汉语言在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例如: 英语语言注重“形合”,主语突出;汉语语言则重“意合”,主题突出(连淑能,2010)。英语追求形式上的有规有矩。汉语注重语义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语用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语境,注重两种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和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译文: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
“不忘初心”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 “不忘初心”中的“心”并非英语中的heart,而是一种精神与使命,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根据翻译主体所处在的不同语境,在英语生态环境中选择内涵或意义与之对应的词句,更贴近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初心”译为“original aspiration”,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应了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语言形式,使译语读者更好理解初心的内涵及意义。
例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A journey of a thousand li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这里采用音译法,将“里”直接音译为“li”,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里”的定义是长度单位,音译法的使用将译文的美学功能完美的呈现出来,同时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仍然符合原文的语言形式。始于足下译为“begin with a single step”,a single step的使用更易于目的者读者理解原语的含义。
4.2文化维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就需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关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语言所存在的文化背景。既要忠实于原语的意义,又要巧妙地表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注意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曲解,因此关注两种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十分重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过程不仅是进行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国和英美国家由于地域,历史,文化,价值观等众多因素存在差异,这也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文化空缺。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一定要坚持两原则:一要考虑文化间的差异,尽力跨越文化鸿沟,二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黄友义,2004)。
例三:推动不同文明“百花齐放”,鼓励不同文化“百家争鸣”,促成不同国度“百舸争流”。
译文:We should encourage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cultures and countries to flourish together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healthy competitions.
“百花齐放”一词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意为各种花卉同时盛开的美好景象,用来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百家争鸣”一词出自《汉书·艺文志》, 是指各种学术流派间不同意见的争论。“百舸争流”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喻指竞争激烈。原文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三个成语的使用适应了原语文化的生态环境,用在排比句结构里,对行文起到修饰作用,体现了简洁的语言风格。译文采取押头韵的修辞方法,适应了汉语的生态环境,选择并保留了源语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汉语注重以意连句,英语则注重内部的逻辑关系,在翻译时,译者没有遵照原文的语序,在此处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将省译与合译这两种翻译技巧相结合,而是把三者意译为文明、文化、国度间的互动和合理竞争。通过对原文语序的调整,也体现了对译语语言习惯的适应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