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倡女子教育
在旧社会女子接受教育是困难之事,但吕凤子先生积极提倡女子应该接受教育和男女平等的观念。
首先,吕凤子先生认为男女在先天条件上并没有高下之分,都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发展的能力,并且能力上也没有高低的区别,而是各有所长,甚至认为在女子平等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能够优于男子。其次,吕凤子先生认为女子不能受教育是男权社会和氏族社会借由文化无意识对女性实施的压迫。但是,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个体主义、给予女子充分的能力,就可提升女子社会地位以及政治地位,从而反抗社会对女子的压迫;也能够最终解放女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正由于此,吕先生奋然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
(二)艺术欲
人欲是人发展的动力,当然也是学生追求职业教育的动力。吕凤子先生将人欲分为生活欲、生殖欲和艺术欲。生活欲是人奔,波劳苦生活与物质世界中的欲望。生殖欲为追求高品位、华丽、娱乐的日常生活的追求或及想延续子孙的欲望。艺术欲则为超然物质生活之外,因情意而产生的欲望,是追求“美”和“善”的欲望。此三种欲望人人皆有,但常人难以保持和发现艺术欲,对生活欲和生殖欲的追求远大于对艺术欲的追求。然而,艺术家能够敏锐发现艺术欲并且不断发展艺术欲。由此,吕凤子先生将生活欲、生殖欲归为普通欲望,艺术欲归为特殊且高尚的欲望。
当时的职业教育普遍追求让学生能够以自身之值技术求得谋生之资本。吕凤子先生则认为此种方式是不能够长久与和谐的,必然会引发冲突和情感枯竭。职业教育的求学尤其是与艺术相关的职业教育求学应该以艺术欲为追求,由此也能够补足启迪人的艺术欲,避免以普通欲望为求学目的而引起的各种不良效果;否则就是本末倒置,阻碍人自身向上的发展本能和发挥“善”的本性。
(三)道德和美育
同时代很多名家开展职业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提高行业技术。然而吕凤子先生的职业教育事业并不是以让女子依靠刺绣等技能而而成为优质劳动力为最核心要义,而是以人生的道德追求和美育为本的教育方针为特点的职业教育。
1.道德为本源
吕凤子在教育哲学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主要记录在《图画教法》一文,详细阐述了温和教育是以道德为本的。吕凤子认为道德为人之本性,道德也可算得上是自然的本性。于是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也必然是以道德为本。
其认为世间人的性情以道德为本,不同人的性情只是在形上有差异,在道德上却是一致的。造成人性不同的原因是精神作用不同而已。自然之物虽千变万化,也有自然之本。以自然之物为代表,其不能脱离实际,受现实的桎梏,名为“实在”。以性情为代表,能够不完全依附具体现实的,便为“若虚”。且“若虚”对“实在”有着归因和引导的作用。所以,自然之本也可部分归于道德。万事万物皆有“实在”和“若虚”之两面,“若虚”为本源,“实在”可大致比为外化之形态。总体来说可用“道德遍布于整个宇宙,人只有有所觉悟,才能够得到完全幸福,一切现象才有本根的存在”进行概括。
人的终极追求可划分为:真、善、美。真、善两者由现实出发,受现实之限制出,为“实在”,而美可脱离现实之桎梏,归为“若虚”,想要以教育发展人且发挥好教育的功能,就不得不认真对待“美”这一“若虚”。另外,“真、善、美均来自于道德的感发,它们是自然本体和道德本体具体而形象的显现。”因此教育与道德密不可分,道德为教育之本。另外,教育是“若虚”的,并不完全拘束于自然之状态,有着无尽之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教育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
总结来说,在教育哲学理念上,吕凤子认为道德为人之本性,道德也可算得上是自然的本性。于是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也必然是以道德为本。
2.德育、美育并用,美育更优
在明确道德为教育之本源后,吕凤子先生并没有直接让德育成为其职业教育的核心,而是推崇德育、美育并用,美育更优作为其职教的核心和方针。主要有以下三点考量:
第一,道德行为是发自于人理性的思维,是外表的,其根本是源自于人性,即“若虚”,即道德本源。德育是借助理智分析人的道德行为、发展道德本源,其对象和方法是固定、“实在”的,不能最全面地激发道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