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吸引学生的“隐形磁场”。教师在日常言行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行等都是其亲和力的外在表现,有效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把思政课比作一个同心圆,那么教师就是同心圆的圆点,教师的亲和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辐射范围和吸引力。亲和力是潜在的吸引力,教师的亲和度愈高,吸引的学生愈多,思政课的效率就愈高。“亲”是思想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悦纳;“近”是距离上的靠近、心理上的亲近;“力”是教师的魅力、吸引力、感染力。学生通常会被思政课教师的信仰魅力、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主动趋近教师、高度认可教师的所授之道、积极悦纳教师的价值体系。吸引力即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引起学生的关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因此,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首先,了解学生是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阅历,甚至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学习方式,脱离了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只是教师主观上的努力,也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其次,尊重学生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涵养,教师应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精心挖掘师生之间的共同点、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增进彼此的交流。再次,理解学生是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有效途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做学生的知心人,主动寻求学生理论上的渴求,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快感。最后,信任学生是成为良师益友的重要基础,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积极回应和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真诚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认同之、悦纳之、践行之。
“信其道”。这里的“道”既包括教师从教的方式与所使用的媒介;还包括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以及与学生的相处模式。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启发式教学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式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家之言”,而是师生之间的“百家争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种APP、公众号、微课、慕课层出不穷;近些年,思政课已经逐渐走向生活,户外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文艺比赛等等拓宽了思政课的视野,实现了思政课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联通互动,有效地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了起来,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政治宣传和说教,而是有了生动的画面和具体的情景,是能够解决现实困境的本领塑造。同样,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也体现出了他的所传之道。辞正义严、不苟言笑的思政课教师能端正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激情满怀、神采飞扬的思政课教师能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严慈相济、关怀备至的思政课教师能准确找到与学生融洽相处的“打开方式”。事实证明,民主宽松的相处模式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强大催化剂。在民主的相处氛围中,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倾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疑惑点和关注点。促进教师了解学生在理论上的追求和思想上的困惑,准确把握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如此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来讲才是“雪中送炭”。学生相信老师的传授之道,是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外在显现。
“受其教”。思政课教师所授之教既包括科学的理论知识,还包括教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究其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艰巨任务既离不开教师客观自然的理性精神;也离不开教师仁义内敛的知性之光。思政课教学并不是将内容进行列表式的说教,教师在讲授之前总是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理论视野、教学经验、生活境遇和人生体悟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的诠释解读和二次加工。[2](P22)与其说学生喜欢思政课,不如说学生喜欢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独到智慧,痴迷于教师的政治高度、知识广度、思想深度、能力强度和心理气度。学生主动接受思政课教师谆谆教诲的主要表现有:首先,主动趋近教师的所授之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并及时入脑入心,不再把思政课看作是“假大空”的枯燥说教,而是有理有据的“思想盛宴”,是能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境遇的“及时雨”。其次,高度认可教师的所教之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跟进教师的思想进度,对教师的发问主动回应,对教师所研究的领域产生兴趣,对思政课上产生的疑问会主动求解,对教师的理论成果表示钦佩,对教师的殷殷期许表示感激。最后,积极悦纳教师的价值体系,对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表示认同和敬仰,主动接受教师的塑造和培养,并积极将教师的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感化和培育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通路,也是教师在职业中找到尊严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