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心理抗“疫”就像一剂检测剂,能立马检测出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有条件和实施状况,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能利用现有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立即提供线上网络辅导服务的高校并不多。如果说,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素质发展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基本矛盾,那么,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强烈而高校提供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不足,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构建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实施情况,我们通过搜索电脑引擎、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商店,发现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早期主要做法是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心理网站,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和互动论坛、开展文本语言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等。对高校心理网站的调查发现,其现有功能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网络咨询需求 。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网络操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询预约和咨询辅导服务,适时向大学生推送各种心理科普知识、发布各种心理活动等;手机APP大量开发以后,心理服务类的APP可实现较心理网站和公众号具有更强大的综合性的功能,特别是在视频咨询方面有质的突破。据了解,心理咨询类APP从技术上实现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很多优势:一是可提供便捷的线上咨询,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与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视频交流;二是心理咨询类APP的可设计从学习人际到职场沟通、情绪管理等涵盖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三是心理咨询类APP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用户除了可以与咨询师进行互动外,还可以就相似的心理问题与其他用户交流。然而,当前用到心理咨询类APP的高校极少,主要是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作为提供有偿网络心理咨询等服务的平台。
先进数字技术和网络服务平台作为战“疫”武器,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扮演中重要角色,但少见运用上心理咨询类APP等平台进行心理抗“疫”的高校。目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主要是邮箱、QQ、微信等,没有充分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加之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熟知度和信任度还需提高,现有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相对落后,使用率不高,没能真正发挥其优势。
2、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及效果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心理咨询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化直接冲击着传统心理咨询理念;传统心理咨询的内容,不能解决网上虚拟生存空间的新问题;传统心理咨询的方法,与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体交互式产生冲突。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在服务时间、咨询师的性别、年龄等设置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校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等方面的新变化也把握不足,无法应对不断更新的网络时代对心理咨询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挑战。
网络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能够胜任面对面心理咨询是基本前提,而网络心理咨询相比面对面咨询更有难度,咨询师在与来访者建立关系、评估以及咨询进程把握都有其特殊要求,网络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三个方面的专业胜任力。新冠”肺炎爆发后,全国第一条心理热线负责人北师大心理中心主任乔志宏教授在培训师资时感叹“将到用时方恨少”,虽然心理抗“疫”所需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可以短时筹备,但能有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师资可谓“一将难求”。诚然,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按生师比配备了足够的心理专职教师,鉴于网络心理咨询和面对面心理咨询在理论和技术、工作场景等多方面的区别,并不意味着这些师资都能用于网络心理咨询,还需经过遴选和培训才能上线。
除了有胜任力的师资,要保证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运行,还要有组织管理架构,建立网络咨询师值班制度,安排培训和督导,做好案例记录和保管,建立紧急案例上报或转介机制。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法等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整体部署,制定网络心理咨询规范及必要的设置、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及督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