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分析
 
更新日期:2020-09-27   来源:   浏览次数:1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不同高校评教量表内容异同点分析1.1共同点随着评教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结构和有效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各高校设计的评教量表基本都

 
 1不同高校评教量表内容异同点分析
1.1共同点
随着评教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结构和有效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各高校设计的评教量表基本都包含以下这些共同的核心要素:教学态度,通常包含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遵守教学纪律,没有迟到、早退和无故调停课等现象,以及实际动手指导学生等方面;教学内容,从符合教学纲要、教师授课内容安排合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方法,如培养和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创新的能力、课堂互动、情景结合教学等;教学效果,如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和创新等方面的收获程度。以及其他方面,包括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评价准确性、实际教学设施、对课程教师的自主评价等。因此即使研究者们探究的评教量表不尽相同,但其核心要素是相同的,是其构建的基础。
1.2差异性
对比高校关于评教量表的实际应用来看,虽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各高校之间也存有差异性。现从评教量表的题目设置和具体内容的方面进行以下阐述。
(1)评教量表形式的差异
从各高校整体评教量表来看,有些大学评教系统是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设置了不同的评教量表,而有的大学对于全部课程则统一采用一个评教量表。从具体题项设置的版块来看,有高校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设置题项,而有的高校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自主评价不同方面进行题项设置。
(2)评教维度的差异
从评教指标来说,一级指标包括的核心要素基本一致,主要涉及二级指标的差异性;而不同的大学采用的评教量表中二级指标的数量也不相同。比如,某大学的理论课的评教量表包括: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老师讲课熟练,清晰易懂等问题,共7个指标。而另一高校评教量表包括:教师介绍了本课程的学时、学分、先修课程、使用教材、参考书等信息,公布的考核及评价方法能引导促进我的学习和想对老师说的话等问题,共9个指标。评教二级指标的差异也显示了各高校对于评教发展的差异性,显然对于不同课程类型来说,不同的评教指标对有效的评教更有帮助。
从评教问题的角度来说,一些从教师的角度来设置评教问题,比如对老师教学完成教学目的的水平评估;而另一些从学生的角度来设置评教问题,比如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及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评价。而学生是评教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密不可分。
(3)评教问题的细化程度不同
对于同一核心要素的描述,不同的高校评教量表问题的设置也有所差异,其中关于评教条目的细化程度存在不同。例如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某一高校只评价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程度、知识面;另一高校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培养和知识教授相结合等内容。因此对于同一核心要素的评教内容,要因地制宜的设置题目,不可过分笼统和概括化,以期为有效的评教提供实践基础。
2.高校评教内容存在的问题
(1)问题本身存在多义性
一些高校评教量表相比发现,一些题项存在多义性即一道问题中涉及评教的多个方面的内容。好比上述的一高校评教量表中,“教师讲课内容娴熟、思路清晰、讲解透彻、演示规范、进度合理,能吸引我的注意力”题项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和安排合理性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又如某另一高校评教量表中,“备课充分,语言生动,口齿清晰,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留意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质疑,课堂氛围活泼,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题目包含了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评价。而学生面对这样的条目,更不清楚究竟要评价什么,因而显然评教的有效性也遭到质疑。
(2)题目的针对主体不准确
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而评教针对的是老师相关课程的教学各方面。在相关评教量表的一些题项中,却没有准确的针对主体。比如,“教学进度科学,教材教参选用得当”等问题,这应当针对的是学校教务科的老师们所决定的,而其对象不应当是评教的学生,让学生来评价选用教材是否得当本身缺乏合理性。评教者是学生,评教的内容即设置的题目也应当在学生所涉及并且切身相关的范围内。
(3)题目本质超出学生评教的能力
学生是评教量表的使用者,而其内容限度应在学生所能评估的范畴之内。然而对于有些题目,学生评教的能力却不能体现其真正的本质。例如,“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等”,对于学生来说,或许还未具备辨别真正科研成果的能力,因而关于学生的评教缺乏合理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分析

下一篇: 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