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还比较有限,目前,初中历史教材叙述相关党史时前后跳跃的跨度太大,不易使得学生产生完整的、全面的认识,再加上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教育教学的特点,选择好党史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
在执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一课时,我首先通过17岁时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毕业评语和毕业论文导入新课,借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这个优秀的同龄人产生好奇。接着,通过马克思的墓志铭引出整堂课的三个主题,即“马克思为什么要改造世界?”、“马克思如何改造世界?”、“马克思改造世界了吗?”并将“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这三个子目贯穿到这三个主题中去。在每一个主题中,我都有层次性设计了基础题和探究题等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炼有效信息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预习结束后,让学习一起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效果,最后由我进行纠偏、归纳,将课文重要知识点更加简洁而条理化地提供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引导利用已学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了解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也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为什么要改造世界”这一主题。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时,穿插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四大情境让学生身历其境地参与到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场景中去,并通过学唱《国际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如何改造世界”这一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马克思主义在欧美、俄国和中国的发展状况,探究“马克思改造世界了吗?”这一主题。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同龄人的故事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这个优秀的同龄人马克思产生好奇和崇敬,有利于新课的展开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在内容的衔接上把握得当,能将重要知识点有条理地提供给学生,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课文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的结尾对内容进行了适当延伸,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欧美、俄国,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史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关注时事,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