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来源和经历单一。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校毕业后就直接来校任教,没有业界的工作经历,也没有相应的兼职经历。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既应有高校在编教师,亦要有实战经验丰富、熟稔业界运作的资深从业人员;既要有传统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亦要有新媒体运营经验的教师,还要有企业和行业背景的资深教师。这样既有助于队伍完善成长,又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等;学科背景单一。地方本科新闻学教师大部分源自文史学科,在今天行业对跨界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渴求的语境下,单一的学科背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短板,面临一些诸如需要编程、数据挖掘、图表可视化之类型课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博士以上的高学历教师占比还不高,教授职称总人数不多。虽然教师队伍不能惟学历和职称,但作为高教师资学历和职称是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
“双师型”教师数量和队伍建设质量事关应用型高校建设和转型发展,是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新闻学专任教师团队共有13位教师,其中被明确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仅有1位,“双师素质型”5位,“双师型”和“双师素质型”加起来占比不超过50%。从业界和外校聘请的兼职师资,虽然从业资历丰富,但缺乏相应的资格证书和教学经验,再加上本职工作繁忙,往往更多的是以讲座的形式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或讨论,没有深度介入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也没有系统的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不能为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也不能为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没能真正成为整个师资队伍中的一员。
(三)教师提升渠道少、难度大
为了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出台包括“双师型”、“双师素质型”等在内的教师提升培养和人才类型认定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和院系未能就师资培训或挂职锻炼等合作内容与企业和相关单位达成深度共识,没能架构起师资提升的良好平台,以致于教师的提升和锻炼更多需依靠个人资源和其它特别渠道进行,整体来看,这样模式面窄且效果一般。另外,一些细则和条件可行性不强、难度大。比如“双师型”须有三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历(可累计),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再加上外出培训和挂职期间的工作待遇、“双师型”老师认定结果在职称评定方面的效能作用等保障措施和后续配套政策吸引力不大等都对教师的再造计划和团队建设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