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媒体技术变迁中护理服务的创新路径
 
更新日期:2020-10-13   来源:   浏览次数:2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新媒体是技术驱动的媒体,经历了数字技术、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变迁历程。在其背景下,护理服务打破了传

 
 新媒体是技术驱动的媒体,经历了数字技术、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变迁历程。在其背景下,护理服务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增加了服务的多样性,实现了护理各学科的综合发展,通过搭建智能医疗护理体系,创新护理服务新模式,来加快健康医疗护理、健康中国前进的步伐。
1.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技术基石,打破传统护理模式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护理服务模式中, 医疗信息是以纸质形式存在, 护士在执行医嘱、书写护理文书、记录护理操作等繁琐多样的工作中, 更多依赖自己的细心和认真来完成护理服务,这种护理模式过于被动, 不仅降低了护理质量和效率, 还增加了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风险。在“以病人为中心”为服务宗旨下,护士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工作任务,面临着很大的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张军红等提出推广和应用医护处置一体化管理系统 (简称 CTIS系统 ),使护士对护理制度的遵守不再仅依赖于记忆力, 制度被设置在系统中而成为一个必须被执行的流程, 护理管理形成按标准流程办事、用制度程序管人和预案式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病区护理管理水平。沈玉美等同样描述了数字技术应用给病区护理带来的新景象,医护处置一体化管理系统 (简称 CTIS系统 )的成功运行实现了闭环医嘱管理、护理工作方便快捷高效、实时录入患者客观数据资料、全程化的护理质量管理、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工作各项流程设计合理,标识清楚,护士的工作思路清晰,低年资护士、新护士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各项工作细节,缩短磨合期,提高工作效率,为优质护理流程再造提供依据,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手机—移动媒体的数字时代,实现护理服务的多元化
手机最初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它在医疗护理领域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明显。目前,手机可以被应用在预约挂号、远程诊治、在线开方、健康指导和出院随访等护理工作中。刘向阳[5]在研究中利用手机短信息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增加对病人的个体化护理,对比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手机短信更有利于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病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更加清楚,糖尿病饮食行为得到很好改善,治疗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得到很大提高。同样,王继华等[6]通过对比门诊随访和电话加短信随访在病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中的效果,研究指出电话加短信随访患者的生活方式及b行为习惯的改善显著高于门诊随访的患者。Swoboda等[7]也证明电话随访可以提高糖尿病人自我管理的依从性。而且张悦等[8]在研究中将传统手机+短信随访改进为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通过制定肝胆外科随访话术模板,对患者实施智能语音随访,即节省了随访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韩娜等[9]在研究中设计了一款指导肢体功能锻炼的手机APP,不仅提高了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而且加速患者的健康恢复。
3(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普及的核心动力,探索护理服务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护理服务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陈煜羲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移动数据终端 EDA(Enterprise Digital Assistant) 的使用,使护士工作站前移到病房,护理工作及管理形成按标准流程办事,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Irvine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针对老年患者的锻炼模型,通过短信及视频功能实现与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帮助久坐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高倩等[12]研究中搭建基于“互联网+”的产褥期随访系统,构建以单病种为基础的治疗、护理知识库,为产褥期妇女进行全程健康管理,规范随访工作,提高随访效率,降低远期并发症。另外,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关于《“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确定了6个直辖市、省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旨在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新型护理服务。陈静等通过介绍“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北京市的实践进展及发展趋势,从满足患者健康需求、助力护士职业成长、推动护理实践延伸的角度,指出“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的深远影响,为快速实现健康中国带来新机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媒体技术变迁中护理服务的创新路径

下一篇: 新媒体技术变迁中护理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