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计模式陈旧,统计数据范围有限
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数据统计模式仍为自上而下的逐级下达,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单一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统计工作,第一,信息传递层级多、链条长,数据更新速度慢,甚至还会出现有些数据到达最终使用者手中已经“过期”的现象;第二,只能对相关节点数据进行统计,无法全面全过程掌握相关数据,那么就容易使得统计数据无法形成信息高度关联,因此不可避免的造成数据连贯性差;第三,各部门对各自数据进行统计,然后自下而上单线提交统计部门,容易造成企业内各部门横向信息沟通和数据联动阻力大,引发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现象;第四、统计数据多头采集、信息资源的重复输入,进而导致数据资源的重复建设,降低了统计工作效率,增加了数据提供部门的负担,造成了企业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2统计手段信息化程度不均衡,与现有技术有一定的脱轨
“统计信息化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转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模式,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现代技术,进行统计信息资源的运用。”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统计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企业统计工作基本都实现了无纸化,但是大部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化手段主要集中与统计上级部门,基层统计部门数据录入仍为人工输入。人为的介入就难免会出现由于录入人员态度不够谨慎或为了小集体利益而造成数据错误输入、数据源受到污染的现象。同样,也会造成3.1节中提到的数据时效性差的问题。
3统计数据范围有限
目前,受长期政策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统计数据主要聚焦于经济财务等结构化数据。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不仅企业内部产生的视频、图片、文件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不断增长,企业接收到外部的半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也在不断增加。在当今世界,数据即是资源更是财富,通过对数据挖掘。大部分企业现有统计能力和机制已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现有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经营状况,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真实的数据支持。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同样受限于统计技术。
4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验证不足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形势,推动统计信息化的应用发展,实现中国统计工作现代化,2012年1月份起,国家统计局正式实施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该工程的实施带来了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大提高了我国统计工作的过程可控性和规范性,但是企业内部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验证工作开展还是面临者诸多问题。 第一、统计监管部门验证工作开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第二、下级部门如果不配合,统计监控部门获取源数据的阻力较大;第三、对于动态数据,限制与监管手段和技术,不能对数据进行实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