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梳理
梳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其实,早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时,就提及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重要理念,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教育界中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9年,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时至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2012年,教育部颁布“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国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到一个高度上,并且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逐渐提上议程,由浅及深、由简入繁,在国家层面上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深化。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也提供了各种更为具体的支持和鼓励优惠政策。囿于文章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地方各级政府的各项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
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的梳理,主要方法是将其拆解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三个独立的名词予以解释,方能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详言之:
关于创新的含义,有研究指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竞争力的源泉。对于创新的含义,高等院校对创新进行多维度的定义,认为创新首先需要打破思维,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技能。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在生产体系中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结合即创新。创新的特点在于目的性、变革性、新颖性、超前性和价值性。
关于创业的含义,创业则是将掌握的某种技术、发现的某种资源和信息借用现有的平台和载体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转化,从中获取更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和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
而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一书中指出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具备主体性、全面性、长效性的特点。素质教育是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亦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个范畴之间却存在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相互包容,实践过程中亦有着互动发展。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创业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价值体现,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新创业是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体现,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可能的现实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重在强调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