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更新日期:2020-10-27   来源:   浏览次数:3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其中,生产力是最核心的因素,是唯物史观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前进。例如,在学习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时,就应当抓住这一特征。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使用石斧、石犁、骨耜等生产工具,所采取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温饱问题在这一时期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个人还不能够脱离集体独立进行生产,故这一时期是集体耕作的方式和土地公有的关系。这种以石器为代表的生产力决定了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土地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若两者之间不相适应,则阻碍,反之则促进。例如,在探究英国“圈地运动”发生的原因时,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一观点。“圈地运动”的发生,究其因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圈地运动”之前,英国国内集体耕种和集体放牧的公地大量存在,导致当时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不足、原料昂贵等现象突出,大大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然而,通过“圈地运动”的方式,数以万计的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将公地转变为私人大牧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当然,通过“圈地运动”来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以人民的苦难为前提的。
历史现象往往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常使学生千头万绪。在具体教学和学习中,如果能够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很多历史问题便可以水到渠成。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诸如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在具体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把经济基础直接视为经济方面,上层建筑视作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社会财富有了盈余,使得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在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根据该观点和方法可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会初步发展?其一在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立工厂,打乱了晚清原有的上层建筑格局,故再限制中国人开办工厂已经毫无意义;其二在于允许中国人开办工厂,清政府可以更好地征税来筹集赔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而最本质的仍是生产力。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不仅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其本质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伴随着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结构愈加复杂,人类文明开始产生,其实质就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下一篇: 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