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六大部分组成: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由事件组成,而事件则由人的行动构成。情节的形式--普遍的特性、长度、与历史的关系、行动的发展。情节的材料--辨认和逆转,或悲剧行为。情节的把握,而这些在铺设情节时采用的技巧又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即宣泄怜悯和悲剧。”[2]在《历史人物》中,可以隐隐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布雷德伯里创作的影响。这部小说属于悲剧,悲剧的创造离不开情节的发展。这部小说情节的开始,高潮与结尾都离不开聚会这一场景的描写。布雷德伯里某种程度上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于主人公的遭遇产生怜悯和同情,同时警醒社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历史人物》一共有十三章,在小说的整体篇章结构中,聚会出现在第一章(准备聚会)、第五章(举行聚会)、第六章(聚会后)、第十三章(最后一次聚会)。由此可以看出,聚会在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有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高潮和结尾。聚会作为小型社会的缩影,在聚会中,柯克夫妇不同的结局标志着男权社会对女权社会的压迫。霍华德是顺应历史的喜剧人物,而芭芭拉是紧跟霍华德步伐努力顺应历史但发现生活无意义的悲剧人物。这一异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形象是时代的悲剧性产物。这一并置对比创作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赋予这个顺应历史、赶超时代的现代寓言故事哲理性与思辨性,拓展了作品的阐释空间。
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交代了对于柯克夫妇来说,聚会是他们的一贯传统。因为聚会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纽带。霍华德是一位激进的社会学家和大学教师,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芭芭拉是一位儿童文学的专家和公众人物,她在社会中扮演局限的女性角色。聚会的安排二人分工明确,他们是一对现代的夫妻,崇尚一分为二。
小说的第五、六章是这部小说的灵魂。小说的第二、三、四章是介绍霍华德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沃特莫斯大学的教师。这些辅助信息的介绍都是为五六章的发展进行铺垫。第五六章作为小说的中心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亨利企图在柯克夫妇的聚会上自杀,这一行为为小说的结尾部分芭芭拉的自杀埋下了伏笔。这部小说作者是献给毕梅斯的,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前,就交代了小说的虚构背景和虚构人物。
小说的第十三章也是小说的最后一章,是小说后半部分发展的高潮。后半部分主要围绕霍华德的职业生涯和私生活。第八章讲述了乔治·卡莫迪事件,第九章介绍了霍华德所在的院系会议。第十一章介绍了霍华德与情人弗洛拉、利用学生费利西蒂·费伊。第十二章讲述了霍华德发展年轻的凯琳妲教师为自己的情人。由此为十三章芭芭拉悲剧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芭芭拉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来自与霍华德不负责任、浪荡不羁的行为。所以说,霍华德应该为妻子的自杀负有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