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入到三江源班人才培养中
三江源国家公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还增加了藏语言应用、三江源概况、野外生存技巧,摄影技术、新闻传播等课程,将三江源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等融入专业教育中,凸显了高素质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服务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一代的三江源建设者和守护神。
2、深化 “1+2+1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1+2+1+3”的人才培养模式
“1+2+1+3以人为本”是一种将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2+1+3”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专门人才培养班”大学四年的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学生在第一年统一在各专业进行学习,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三学年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专业班,执行该班的培养方案;第四学年学生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撰写毕业论文等,加强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下一步胜任工作奠定了基础。“1+2+1+3”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公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优先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展工作。
3、完成“1+1+1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江源国家公园专门人才培养班”导师制是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1+1”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此种模式可以阐述为:
第一个“1”为学院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公园专门人才培养班”选聘素质及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对本班级的学习计划制订、思想建设、心理发展、生活需求及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第二个“1”为学院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公园专门人才培养班”每个学生聘任的生活导师及科研导师。第三个“1”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需要通过双向选择,三江源管理局教师为学生选聘的实训、科研导师。
通过“1+1+1导师制”,学院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的大赛、参加创新团队,通过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学习,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