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顺应论与《离骚》翻译
 
更新日期:2020-11-09   来源:   浏览次数:17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首创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Theory),从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语用学,提出语言的使用是选择并同语境相互顺

 
 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首创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从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语用学,提出语言的使用是选择并同语境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指出应从“综观”的视角来看待语言的使用。1990年,我国学者钱冠连率先引入顺应论,何自然、于国栋于1999年系统地介绍了顺应论的内容和理论框架。国内学者首先用顺应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有陈喜华(2001)、戈玲玲(2001),陈文论述翻译中的语境顺应;戈文分析语境关系顺应对词义选择的制约。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为达到不同的交际意图,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就翻译而言,译文的语言选择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典籍翻译兼具跨语言、跨文化性,受到文本内和文本外因素的双重制约,语言顺应性对典籍翻译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阐释力。《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具有自传性质,被誉为《楚辞》之祖。《离骚》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此外,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意象、历史和神话故事等来抒发自我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如何将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客观意象和主观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是全诗翻译的难点,介于此,译者可在顺应论原则的指导下整合语言结构和语境,选择并重构译文语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顺应论与《离骚》翻译

下一篇: 顺应论与《离骚》翻译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