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语言性模态隐喻:文字的诗意与巧妙
 
更新日期:2020-11-10   来源:   浏览次数:2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语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语言性模态隐喻有释义功能,因此较容易被观众识别和解读。通过分析《小丑》中语言性模态隐喻的运用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语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语言性模态隐喻有释义功能,因此较容易被观众识别和解读。通过分析《小丑》中语言性模态隐喻的运用,包括人称隐喻和日记隐喻,能够有效提升观众对影片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一)人称隐喻
1.“Joker”的joke
电影的艺术审美在于以诗意的方式传达语义的朦胧性和丰富性,影片中对亚瑟的称呼从 “Clown”到“Joker”的转变正是语言诗意化的完美呈现。 “Clown”通常指“在马戏团通过夸张搞笑装扮逗乐观众的喜剧艺人”。街头混混和“地铁精英”对Clown装扮的亚瑟进行的嘲讽和殴打不仅体现了对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职业的轻视,更表露出人们内心的丑恶以及社会的病态。市长竞选人托马斯·韦恩提出的 “生活一事无成的人都是‘Clown’”,到之后引发的“小丑连锁反应”, 深刻揭露了当时严重的社会分层和不公平现象。
“Joker”本指“爱讲笑话的人”,同亚瑟成为一名出色的脱口秀演员的梦想遥相呼应,另暗指愚蠢而笨拙的人。当亚瑟被自己的偶像莫雷·富兰克林在节目中戏弄地称为“Joker”时,他的梦想坍塌,加深了其对社会的仇恨心理。当亚瑟自称“Joker”,并被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丑”们推举成哥谭的精神领袖时,已经进化成了纸牌游戏中无所不能的大王“Joker”。社会同亚瑟开了个悲剧满满的玩笑, 亚瑟就用疯狂暴力的行径回以社会。当喜剧的极致就是悲剧时,片名《Joker》实则早已注定了主人公亚瑟化身暴乱领袖的结局。
2. Arthur Fleck的“Excalibur”
亚瑟·弗莱克的英文名字为Arthur Fleck, 总是不免会让人联想到King Arthur—亚瑟王。亚瑟王是古不列颠最有传奇色彩的国王,也是圆桌骑士的首领。他恪守骑士精神,正直善良且忠诚仁爱。被人们尊称为“永恒之王”的亚瑟王手持“王者之剑”— Excalibur,带领不列颠人民奋起反抗日耳曼人的侵略。现实中的亚瑟本性善良,患有精神疾病却引来他人的鄙夷目光和轻蔑态度。亚瑟拥有的“王者之剑”是自己的“小丑”面具,引发了一系列针对精英阶层的示威活动和社会暴乱,同冷漠疯狂的世界展开了斗争。
3. unhappy的“Happy”
亚瑟一直扮演小丑逗人发笑,可自己却并不快乐,还要将悲伤和委屈埋藏心底,强颜欢笑迎合他人。他时刻谨记母亲的教导,要保持微笑,为世界带去欢乐。遗憾的是,这个残酷冷漠的社会并不领情,是整个社会造就了最终的“小丑”。 被母亲亲切称呼为“Happy”的亚瑟因为被母亲赋予了信仰,即使生活早已千疮百孔,他仍选择乐观面对。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称呼实则饱含了亚瑟的无尽心酸和泪水。长期隐忍的压力和痛苦使他终日沉浸于自己构想的幻象中,而血淋淋的真相一旦揭开,一切幻象则被打破。当母亲的谎言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时,他的理想瓦解,信念崩塌。“Happy”不再happy, 真正变成了我们熟知的“蝙蝠侠”的宿敌 —“小丑”。
(二)日记隐喻
亚瑟为了成为莫雷·富兰克林那样的脱口秀演员,每天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笑料,熬夜思考并记录在褶皱发黄的日记本里。既是日记本又是笑话记录本中的文字见证了亚瑟在重重压力下绝望崩溃,最终蜕变成“小丑”的心路历程。
亚瑟第一次见心理医生时日记本上有这样的文字:“我希望我的死比生更有价值”。亚瑟深知贫穷是造成自我意识消逝、社会价值感丧失的直接原因,于是发出了这样的心声,而他最终的确是用别人的死亡成就了自己的价值。影片中穷人对富人怨气冲天、深恶痛绝,富人视穷人为街上乱窜的“超级耗子”,极端的社会体制下隐藏的是人们病态的心理。亚瑟在日记本中写有这样一句话:“有心理疾病最糟糕的是,所有人都希望你假装自己没病”。 社会在堕落,人们在假装,假装这个世界无限美好,假装被忽视讪笑的人们从未出现。事实上,不是亚瑟一个人在疯狂,是整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疯狂。社会无情浇灭了亚瑟的希望之光,一点点将他压垮,直至有反社会倾向“小丑”的成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言性模态隐喻:文字的诗意与巧妙

下一篇: 语言性模态隐喻:文字的诗意与巧妙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