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乏对审计成果的重视和运用
第一,企业内部人员观念陈旧,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准确。以往,“问题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方式使得大多数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本身的认识存在偏差。审计人员开展“问题导向”审计工作的经历,使得其形成的审计经验和思维惯式,倾向于带入主观怀疑色彩,执着于以财务问题的发现为工作目标,形成的审计成果自然也是侧重于汇报各部门存在的操作性问题,并且再开展工作的时候,容易以“审犯人”方式为开端,以处理处罚相关人员为结果,认为查出的问题越多,就意味着审计工作做的越好,忽视了审计成果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降低了其内在价值含量。具体的变现为审计报告中缺乏对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层决策需求的考虑,仅仅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简单罗列,停留在具体违规操作层面,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导致审计成果整体层次错乱,很难为管理层和其他部门所用。非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更是落后于内部人员自身的目标定位。过去内部审计成果呈现出来的问题过于具体,使得内部审计领导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作用不大,从而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认知停留在“检查作业,监督操作”层面,不能意识到内部审计再组织管理和组织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重问题,轻建议”。基于以上情形,领导层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支持自然就不够充分,削弱了内部审计成果本该具有的威慑作用和效果发挥。
第二,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从财务部门抽调而来。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并非自发组建,而是迫于外界压力形成,短时期内组建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问题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使得财务部门人员利用度不高,很多岗位实质上已经不需要人工办公,故在成立内审部门的时候,便采用调用的方式组织审计队伍,而非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一方面满足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建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基于以上背景,加之组建部门后培训工作不到位,总体来看,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数字分析水平和审计技术水平都处于一个较低的层级。人员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欠缺,为审计成果的低质量产出埋下了隐患。审计成果的形成受到审计计划的重大影响,如果不能够立足与企业大局,制定重点突出、规划合理的审计计划,那么就会影响审计结果报告的方向。与之俱来的就是审计结果同样也缺乏重点、缺乏条理性、缺乏层次性。
(二)审计沟通不到位
审机成果的利用最终表现为被审计单位提升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上,换言之,审计成果只有被审计单位理解并认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事实上发挥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当今世界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再是“守财奴”“看门狗”,也不是警察或者医生,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合作对象,是企业管理制度、业务制度不断完善的推动者。然而实务中,审计成果的知情人仅为主要负责人,为了完成任务而审计的陈旧观念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必要的沟通。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项目开展和内部工作上,忽视领导需求和被审计单位需求。形成的审计成果多为“倾诉”而非满足“顾客需求”。在形成审计成果的过程中缺乏沟通导致审计成果的可用性不强。此外,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有很大一部分重合,实务中往往因为与纪检监察部门沟通不畅,导致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问题,影响最终审计成果的质量,不能够从内部审计人员的角度,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区别于其他两者的建议。
(三)审计成果质量有待提升
文献综述部分提到,前任研究对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建立内部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审计成果运用办法和规定的完善。笔者对通过查阅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发现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存在以下几点普遍性问题:第一,审计报告缺乏重点。很多国有企业的审计报告仅仅是问题的统计,缺乏问题的分类和重点问题的强调。从管理者使用的角度讲,审计报告对于经营决策的制定几乎不能够发挥任何作用,而且可读性差。管理层想要了解的方面内部审计未有涉及,反而列举一些细枝末节的违规事项。第二,审计成果局限于表层问题和意见,缺乏信息挖掘。给出的审计建议针对的问题过于具体,协助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所有权监督,从信息,行为和制度三个维度对企业的财务、业务和制度进行审计。审计报告自然也应当从信息、行为和制度三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而非仅仅停留在信息层次。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部门报告,绝大多数企业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