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阿方索·卡隆拿奖拿到手软的电影,多数具有依托技术手段的视觉奇观特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具有魔幻作品的所有典型特征;《人类之子》依托CG令人对镜头调度叫绝;《地心引力》更是直接用数字3D奇观讲述了一个极简化的叙事。所以来到《罗马》,观众在观看这样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的初始阶段,或许会产生疑虑,因为在《罗马》里,导演刻意进行了技术的弱化。然而事实上,这种技术弱化被导演转换成了对技巧的极致追求,于是使得去技术化的谦逊更像一种曲径通幽的坚持。
导演的第一个坚持,是对视听语言综合运用的坚持。“电影有时可以成为一首视听艺术的交响乐。”这部电影对于声音方面的追求是华丽的。杜比全景声技术使这部黑白影片的氛围营造达到极致,致力于将这个饱含作者情感的罗马区的样貌尽可能还原,是对影像真理性的追求。
导演的第二个坚持,是对长镜头叙事的坚持。“在一些新兴导演完成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使用长镜头来挖掘人物内心根深蒂固的反叛情结的作品”。这种手法在《罗马》中同样有所体现。影片由一个三百二十秒的长镜头开端,与《地心引力》中开场那个“具有法国‘新浪潮’运动标志性的、令人震惊的采用 CGI 技术制作的长镜头作为开场的表现形式”一脉相承。这种表现方式似乎就是在告诉观众,要在观影之前洗涤掉所有浮躁的内心,一同进入一个由梦幻与回忆编织的现实世界。第一个镜头同时提示了观众,这部影片本身作为记忆电影,具有着虚构性的根本特征。在黑白影调的现实与虚构交织里,我们没有感受到这样一种长镜头叙事是在炫技,反而认同只是为了专注于主题的必要手段。
“好的故事来源于深刻的价值观冲突, 如果电影创作者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一基本元素, 那么他所有的电影创作尝试就只能成为一系列毫无感染力的声画排列。正是那些没有围绕着道德前提构建价值观冲突的故事, 让观众感感觉‘花费两个小时的生命来看电影真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简直毫无意义’”。从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来看,后工业时代的确给电影带来很多巨大的诱惑。导演的种种个人坚持或许能够对中国电影当前依然盲目追求好莱坞视觉刺激技术作为卖点的行为产生一种警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