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层面的教育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显然,成人礼作为独立个体具有连接家庭和社会的功能,因此决定了成人礼更多的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循此,我们尝试将成人礼界定为:个体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经宗族长者的教化,以系列的仪节促成自然个体向社会成人的转变,使其被其他社会成员接纳的仪式。它是集教育目的、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于一体的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成人礼表现出其鲜明的个性。
1 教育目的:告别“旧我”,迎接“新我”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双方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的结果的主观期待。成人礼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也就在于为青年男女提供一个告别过去“幼稚”的自己,迎接“崭新”的自己的机会。从某种角度来看,行成人礼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死亡到再生的过程。“死亡”即是与自己的儿童期隔断,与本初的自己隔断。“再生”即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瑶族的“戒度”,以其残酷的考验,让受礼者接受重重磨炼,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在接受考验的同时,告别弱小的自己,成就新的更强大的自己,这就标志着一种生命主体的诞生。
2. 教育者:德行与声望俱佳的成人“模范”
所谓教育者,就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成人礼中扮演教育者角色的,首要的是仪式中的主礼人,再之是受礼人的父母、亲友。比如,在传统“冠礼”中,仪式的主持人,即“大宾”,一般都是当地有声望的人士,而受礼者的父母作为仪式的主办者,也有着重要地位;又比如“笄礼”,“笄礼”的参礼者(宾、有司、赞者)主要由女性担任。《朱子家礼·笄礼》记载参与“笄礼”的“正宾”皆为亲人妇女中那些“贤良而有礼者”,“择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正宾” 。由此可见,在传统成人礼中,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一般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是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系母系长辈。他们在仪式中发挥着引导受礼者去完成“成年”这一仪式的引渡作用,给受礼者以精神上的启蒙。
3 受教育者:宗族所有适龄成员
每个宗族或者部落在每一年的特定时间都会举行成人礼,因为每一年都有达到成人年纪的青年男女。由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主礼人,自然就有宗族成员承担受礼人的角色。在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就是受教育者。在整个成人礼过程中,对于汉族受礼者来说,要经过筮卜吉期、戒宾、筮宾、陈服器、布席、三加、宾醴冠者、取字、行拜见礼、送宾等一系列的成人礼程序;而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受礼者来说,完成上刀山、跳云台,或者纹面、染齿等仪式,就算是从未成年人的身份到成年人身份的转变。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讲,所有接受成人礼的宗族成员,在仪式举办的整个流程当中,其实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他们被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亲身感受向成人角色的转换过程,潜心学习成人之道,接受教育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