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内在作用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只有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增强城镇的要素吸纳能力。新型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包括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相互作用,协同演进。首先,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及因此获得发展的基础设施吸引人口流向城镇。人口的集聚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又带动相关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规模扩张。因此,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使得劳动力、资金等各种要素资源更加集中,这种集聚经济效应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其次,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城镇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配套条件,吸引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落户,处于产业结构低端的企业面临转型或淘汰,从而引致资源重新优化配置,这些处于产业结构高端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将成果扩散,带来产业结构升级。由产业结构优化引致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劳动者就业结构提升、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提高了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
(二)政府宏观调控城镇化发展
政府作为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主体,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满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类交易主体的需求,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政府通过行政区划使城镇化发展获得更多的空间,促进该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其次,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托政府开发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再次,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以克服市场调节带来的失灵问题,从而维护了市场良好运行的环境,成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同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投融资机制,成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最后,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政府通过提供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此解决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确保城镇化有序发展。
(三)外向经济驱动城镇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对外贸易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外向经济的发展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实现机制主要表现在:第一,贸易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人口集聚。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址临近港口的沿海地区。当众多企业集聚在沿海地区,就会增加该地区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入,产生强大的市场效应,该产业的产出水平扩大,利润增加,规模经济不断壮大,形成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随着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增强,商品种类丰富,劳动力生活成本下降,实际收入上升,又会产生对劳动力流入的强大吸引力,因此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双重作用下,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第二,贸易通过收入效应影响城镇化。在对外开放中,中国的东部地区通过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这些地区出口企业的生产要素报酬上升,而中西部地区受到运输成本的制约,参与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东部地区低,因此,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较低。同种要素所有者收入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市场化程度较高、要素流动障碍较小的条件下,就会出现要素大规模向报酬高的地区集聚。第三,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溢效应提高城镇化质量。基于比较优势,城镇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就业创造效应,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拉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资金,也带来先进的知识、技术、文化、理念,这种外溢效应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