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间业务联系较少,业务范围较局限
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集中于信用质量较好的核心企业,服务范围通常在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的第一圈和第二圈。相反,中小型银行近年来不断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业务模式还有待成熟。大小银行的客群差异及较为独立的业务发展模式,使得行业整体发展不均,业务范围还不能遍及小微企业。在2020年2月银保监会举行的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曾指出,目前全国约有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2000万户,商业银行对其的贷款覆盖率仅为20%左右,说明数量上占主导的小微企业尚未被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所惠及,大小银行在拓展业务范围,发展业务模式方面缺乏合作。
2风控体系尚不健全
供应链金融虽然是一种自偿性的贸易融资方式,但其参与主体多、融资程序复杂,风险防范要考虑整条链的各个环节。常见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有: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信用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操作风险、物流监管方风险等。目前,对于信用风险,大部分银行尚未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估体系和数据搜集分析系统;面对操作风险,主要依靠人力去线下监督和执行;对于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还缺乏有效的识别方法,伪供应链金融事件频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期,加上疫情的影响,即使是以往表现不错的风控机制也不能完全抵御目前的高风险,银行现有的风控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3业务模式仍需完善
目前,国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有应收账款贴现、经销商融资、装运前融资、BPO等八大类,几乎涵盖了企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而我国目前只有四种基本业务模式,其中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比例为83.1%,说明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业务模式较为单一,提供的服务远不及企业的贷款需求。此外,商业银行还缺乏行业定制化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惠及的行业领域中,物流及大宗领域占据大部分比例,近年来快消品、农业、绿色环保和餐饮类非传统领域也开始逐步引入,但总体涉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程度不深。
4金融科技应用深度有待加深
随着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和数字化的业务要求,金融科技需要逐渐应用到风险控制、数据分析、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等各个方面。比如风险控制上,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传统手段,面临着信息广度不够、深度不足、频率不高等问题,而引入大数据与AI技术将会很好地进行改善;在效率提升方面,多维度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对交易单据真实性的核验登记、对应收账款等动产的高频监控这些内容耗费了较多人力与时效,若能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智能仓储及监控,电子合同签章等手段,会大大节省银行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