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我国GDP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地位大幅度提高,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母语是一个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材。当一个国家遭受其他国家入侵,这个国家的民族被剥夺说母语的权力时,对这个民族来说是莫大的悲哀。法国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课》,抒写了法国某一小镇被德国占领后,老师最后一次用法语上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即将被迫说德语的悲哀,以此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还可补充一些我们的母语——汉语知识。汉语是“世界的瑰宝,民族的骄傲”,汉字是世界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它和我们的民族一样源远流长,汉字的书法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令外国人惊叹不已。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就显得犹为重要。有人认为读唐诗、《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当然,如果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它不能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但它却又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和人格的完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留下了瑰丽的文学宝库,这些读物具有丰富精湛的精神内涵,读这些书能使人正直、善良、勇敢、坚强,对学生的人文修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同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交谈”。让学生读一些一流经典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足使其终生受用不尽。许地山《落花生》中有这样的句子:“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通过阅读,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往往能收到震撼心灵的效果。还可组织学生以法制教育、“诚信”、“感恩”等主题的演讲,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和学会关爱别人等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