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的,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位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座》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中国新文科开始浮出水面。建设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理解“新文科”,首先需把握其跨学科、跨学界、跨领域的表征,以及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的内涵。“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新”在多学科协同,更契合时代需求;第二,“新”在思维体系,重塑价值观念;第三,“新”在人才培养,夯实知识基础。
在“新文科”背景下,我们会看到当代社会“边界”概念的模糊化倾向,学科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和消除,文科和理科、文科和医科、社会与自然之间再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传统文学家喜欢运用的宏大叙事正被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所消解,人们所喜爱的文学作品不仅能被改编成影视佳作,其中有一些甚至还被运用于网络游戏当中。文学从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转化为与市场价值、粉丝经济相结合的多元化媒介形式。从前大量接手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出版行业已日渐式微,在此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势必要以充分考虑语言文学与大众传媒、数字模拟、大数据化等学科领域的有机融合为前提。
二十世纪伊始,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纷纷哀叹“文学已死”,文科教育随着功利化的社会风气而越来越脱离其“精英化”的原貌,深入大众甚至迎合市场,这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如果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那么高校文科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一度令人类感到兴奋和恐惧,电话、相机、计算机等都曾因陌生而为普通人所抗拒,但如今,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等等最新科技成果,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对文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动辄探讨“互联网+”和政府官员直播带货成为寻常事宜的环境下,“新文科”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方法论。运用“新文科”视野,要发挥“大文科”学科资源网的合力,许多地方院校的二级学院除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还结合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开设
点击在线投稿了对外汉语、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这也为学科的交叉、重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文科”学科网的资源整合应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作为专业理念,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校企结合的联合管理模式等途径,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更凸显以人为本的学科本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