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信息化时代中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意蕴
 
更新日期:2021-01-12   来源:   浏览次数:4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现代化根植于发展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最早起源于美国赫尔(Johnw.Hall)和赖肖尔(EdwinOReischauer)等人在日本箱根1960年举行的近代日本研

 
 现代化根植于发展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最早起源于美国赫尔(John w. Hall)和赖肖尔(Edwin O Reischauer)等人在日本箱根1960年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提出的社会现代化八条标准(沈仁安 等, 1983)。美国学者贝迪阿·纳思·瓦尔马(1983)曾提出五条评判现代化的标淮:合理性、个人主义、现世主义、应用科学原理推进技术与个人目标、平等。这一西方的标准体现出了现代化伴随着社会体制转变而改变,具有曲折性、向上性特征(王铁军, 1999)。
(一)教育现代化本体论属性——何为教育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化理念源起于改革开放之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国摈弃了欧美有关现代化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普及和文化绝对论观念,形成根植于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化内涵和概念。教育现代化成为“四个现代化”伴生的服务型工具,出现在了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中。而根据对现代化的理解,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诸多学者基于官方的解释①对其进行探讨。学者们总结出的对“教育现代化”的代表性观点,包括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动态转变的“过程”说(周德藩, 1999)、反映扬弃传统和兼容先进经验的“变迁”说(周川, 1998)、反映不同教育器物、制度和思想层次的“层面”说(王铁军, 1999)(段作章, 1997)、教育现代化的广义和狭义论定义说(冯增俊, 1995)等。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空间维度和时间长度将教育现代化放置于社会现代化大背景中进行理解,更多体现的是理论哲学范式的深究。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法规政策的发布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内涵意蕴不断发展和进化,此阶段对教育现代化分析框架和模式、评价指标和发展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有了较深入的探讨(王志强, 2013)。从教育现代性或现代社会的特征来定义教育现代化,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李勇, 2018),比如,顾明远教授(2012)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还有其他学者对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化鲜明属性等系列内涵和特征的判断,如对教育现代化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先进技术为应用的思想、制度、器物等层面的界定(陈琳 等, 2015);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普及化、国际化、个性化等主要特征,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其方法和路径的探索(尉迟文珠, 2015);以及教育现代化具有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法治性、生产性、信息化、国际性等特征(褚宏启, 2018)认为。
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中的教育现代化,其本体论属性体现的不仅仅是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反映出物质技术层面的进步,它的现代化内在属性中信息时代特征明显,并且更加强调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教育现代化认识论属性——为何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论属性关涉信息化时代条件下为何实施教育现代化这一关键问题。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 1990)认为现代性的表现特征不仅仅是以新生事物的渴求为标志,还包括大规模自反性假设,即“反思本身性质的反思”,因此,对教育现代化进行一定的反思有其必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我国亦已进入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国家面临的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的更新,高科技将成为赖以生存的产业,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教育则面临的是一日千里的知识内容的迭代,这对中国的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教育日复一日,亘古不变,并不需要对其中的施教者、受教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甚至是教育环境有所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只需要适应当时当世的需求即可,然而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必须与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提升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因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韩延明, 1999)。因此,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35”计划,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的主要依赖手段是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教育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教育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直面时代挑战,“唤醒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自我认知”(李芒 等, 2020),工业革命已经从3.0升级为4.0,而教育自身也亟待从旧的现代化转型为新的现代化,这正是在国家整体大格局安排下,既体现世界发展趋势,又反映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这“两个现代化”在时间节点上彼此互动的关系(李帆, 2019),因而也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突破之前旧有格局,产生出新的样态的一种原因和理由。新的信息化时代下,超越传统的教育现代化惯常思维,紧跟国际发展的动态和潮流,进行教育变革,依靠创新来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才能形成优质、包容而公平的未来社会和终身化的学习型社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信息化时代中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意蕴

下一篇: 信息化时代中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意蕴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