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原生态”开发原则
 
更新日期:2021-01-13   来源:   浏览次数:5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遵循现场真实性原则,设置能满足原生文化追求的孔雀舞村寨目前,把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麦克坎内尔(MacCanne

 
 1.遵循现场真实性原则,设置能满足“原生”文化追求的孔雀舞村寨
目前,把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麦克坎内尔(MacCannell, D)的“舞台真实理论”,傣族民间孔雀舞的最佳展演舞台应是传承人日常生活空间与表演空间的重叠。所以,政府或旅游开发部门可以尝试在孔雀舞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区域,选择一些特色鲜明、保存完整、品质较高的傣族村寨进行重点开发,将傣家竹楼群和小型节事展演场域开辟为歌舞表演场所。民间孔雀舞传承人在传统风俗模式下,将技艺演练、收徒传艺、创造实践、展演活动、生活起居、人际交往都一并置于居住地之中,当游客“缺场”时,传承者的技艺演练和创造属于日常生活之个体常态;当游客“在场”时,传承者随即调整状态,拉开虚拟帷幕,将生活场域上升为民族文化的展演舞台。传承人彰显、传递的是民族信仰和文化自信,游客则可在真实的文化旅游情境中获得丰厚的体验,满足求知、求实的消费需求。保护性地开发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孔雀舞区域景观,将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不仅能为游客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而且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的开发需求,还能达成体验式旅游景区(点)“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的设计初衷,有效规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常见的“情”“景”分离现象。
2.突出主题性原则,打造“原生态”亮点的孔雀舞专场
体验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均要求突出主题性原则,强调挖掘所在地方特色或旅游产品特性,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给游客一次全新的体验。应在旅游的推动下,结合现代创作、资源开发意识,使原生态的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保护,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忠实记录、有效保存和完美呈现。傣族孔雀舞的开发要抓住傣族民族根与魂,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资源自身所固有的特征,从基本的原生态民族舞素材汲取养料,保证不变形不走样,不做迎合时尚的拔高工作;而对于来自资源内在的自然变化也必须予以尊重,不硬性阻止。譬如2003年轰动全国的云南民族歌舞剧“云南映像”公演,此歌舞剧的亮点便是“原生态”民族歌舞。可见,“越足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政府或旅游开发部门可以尝试在各少数民族节庆时段,设置孔雀舞专场,将“原生态”的民间孔雀舞与自然景观结合,等同于实景舞台剧的高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客很容易融入其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而“原生态”的含义则包括了:舞蹈动作再现原汁原味的民间孔雀舞;服装、道具从民间收集采取,是各民族真实的生活原型;演员来自田间地头等等。让来自田间村头的农民舞者跳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歌舞,那种未经修饰过的、勃发的气息,才能真正冲击游客的心灵,才能深深体会这是用生命和灵魂在起舞。体验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要以一个主题为主线,连接游览、购物、娱乐、美食的各个环节,对相关的民族物质材料和民族文化精神均给予“原生态”开发创造,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商业中的利用逐渐走向深入。
3.把握丰富体验类型、增加体验深度的原则,开辟孔雀舞旅游专线
体验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保持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动力。体验类型越丰富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程度成正比。旅游的体验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度体验。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旅游产品一般停留在前表层体验、中度体验,仅是一般性的观赏游览,而未直接参与和感受。体验式旅游是与传统旅游和休闲旅游差别化的新兴旅游方式,它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不是单一和粗浅的表层体验、中度体验,而是以追求丰富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它要求旅游者完全融人所塑造的环境和氛围,是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并沉浸其中的深度体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非常丰富且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譬如西双版纳现有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彝族和瑶族等 13 个民族。其中傣族民间舞蹈就有23种之多,而且这23种舞蹈还涉及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原始崇拜和特色节日。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发展体验式旅游观光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目前,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仍没有被开发,或开发不完全,滞缓了云南南线旅游的发展。因此,应把创新与科技进步有机结合,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与体验相结合,开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路线,打造体验式文化旅游品牌仍是重中之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原生态”开发原则

下一篇: 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原生态”开发原则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