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培育素养,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把其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需要之人。在此定义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按照授课计划和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参观地方纪念馆、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巩固理论,达到课内课外自由切换的目的,从而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以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政策为基础,根据课程计划和目标,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融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在体验中获得直接感受,激发情感,深化认知,推进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变,推动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其方式方法更贴切实际,以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兼具全国高校部分特点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生源、师资团队等因素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自身特色。
1.民族性。民族性顾名思义即高校所处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汇集该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元素、人文思想等特色,是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依据,更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住的核心实际。首先,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7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广西,多数为壮族、瑶族等,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当地特有的民族习惯、人文思想、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独具一格的民族思想、浓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思想文化。其次,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形成丰富的民族特色资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崇左地区,本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壮族语言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山文化、左江斜塔、红色资源等特色民族文化,为该地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该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4门课程外,还根据地区民族文化开设《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发展》等新课程,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根植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引领。因此,在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引下,无论从民族地区的生源或独特资源和课程设计角度看,都充分凸显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民族性特征。
2.边疆性。民族地区多数地处桂西南和西部地区,大多数处于边远之地,标志性的老、少、边、山、穷等特点。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崇左地区,该地处于广西西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4县与越南接壤,边界线长达533公里,境内居住28个少数民族,占比将近90%,其中壮族人口居多,重要的经济枢纽地带,是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地区特征决定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也地处边陲,于经济不发达、山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一体的广西落后地区,也因此造成该地区思想落后、文化教育滞后等现象,作为边疆高校,是该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成为维护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形态安全的摇篮,进而维护国家民族的安全稳定,因此,其特殊的位置而形成特定的思想文化决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脱离边疆性特点,而是必须结合其特征设置实践课程及方案,狠抓问题,重点突破,凸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