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代榜样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更新日期:2021-01-19   来源:   浏览次数:44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雷锋、邱少云、张海迪等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20世纪,尤其建国初期,他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精神

 
 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雷锋、邱少云、张海迪等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20世纪,尤其建国初期,他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精神曾鼓舞了无数人。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那些公而忘私,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被边缘化。随着中国进入多元、开放、个性化的时代,90后、00后进入大学,榜样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榜样教育的效应逐渐减弱。在榜样的树立方面,很多大学生把偶像当榜样。在榜样宣传方面出现,缺乏长效机制。榜样教育的精神很难被内化。追本溯源,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榜样树立存在误区。
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识特征,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社会地位比较高,与观察者有很多相似性的对象更容易引起关注。因此,在榜样树立的过程中,应树立那些能与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榜样。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榜样形象一般都是完美的英雄,或是各界成功人士。这些榜样由于形象单一、扁平、缺乏生活气息,与大学生几乎没有相似性的特征,很难激发大学生对于榜样的共鸣和认同。
(二)、宣传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很重视榜样宣传工作,以橱窗宣传、事迹报告会、电视和报纸新闻为主要形式,以讲解榜样的事迹为主要内容,对各行各业出现的劳动模范和道德标兵进行了大肆宣传,取得了一定的功效。但是在全民即将奔向5G的时代,这种相对单一的传统灌输宣传模式对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的大学生来说,显然产生了宣传手段和受众客体不匹配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起作用是需要注意、保持,强化等一系列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榜样要产生内化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但现在高校榜样宣传普遍呈现短平快的现象。榜样事迹发生之初,各大媒体会争相报道。但经过一段时间,就很少有跟踪报道和宣传。
(三)、榜样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
21世纪的中国,可谓日新月异,多元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理念接踵而至,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网络上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得正处于青春自我同一性建立时期的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信仰,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网上不乏为了博人眼球,而质疑榜样人物的“唱衰英雄”的论调。刘胡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被毛泽东同志亲笔表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革命战士却曾被恶意抹黑成“红军连长的小三”。虽然事后很快被新华社撰文辟谣,但诸如此类的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势必会影响传统榜样人物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的加大,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里逐渐衰落,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逐渐兴起。大学生往往只关注对将来就业有用的信息,而对道德信仰之类的教育课程往往囫囵吞枣,对榜样人物的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传统的榜样人物,偶像、明星却日益渗透到大学生中去,成了大学生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明星因其自身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典型性备受大学生青睐,再加上文化传媒公司的花式宣传,真人秀、明星纪录片等节目拉近了明星和大学生的距离,使得很多大学生追星潮有增无减,方兴未艾。
(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倒置。
班杜拉强调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互作用。榜样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互动中建构知识,升华榜样精神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里,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榜样教育的组织者,是榜样精神的诠释者。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交互性,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倒置,挫伤了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代榜样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下一篇: 当代榜样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