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间接融资为主,国有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
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额存量中的占比高达60.6%。我国独特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信贷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支持力量。在“十三五”期间,国有银行进行制度和产品创新,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推进信贷结构优化,拓宽金融渠道,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年,银行业通过担保制度创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503.41亿元;中国银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290 亿元,占境内对公贷款的 3.93%;中国农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 4951 亿元,占境内对公贷款的 6.98%;中国工商银行对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达1.45万亿元,重点支持新兴制造业领域优质企业和项目。此外,各家银行还提供并购贷款和股权质押贷款,推动产业链整合,培育集群中创新能力排头兵企业和龙头企业,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2. 直接融资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市场青睐
市场主导的直接金融具有投资偏好和投资渠道多样性,可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具有高度的匹配性,通过一级市场上市融资为经营状况优良、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筹集资金,通过二级市场的股权转让和并购重组帮助优势企业整合存量资产和资源,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所需的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十三五”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直接融资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渠道。截至2019年底,深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分别为1867.89、1583.39和2021.43,自2012年2月1日公布以来涨幅达104%、91%和214%,远高于同期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的增幅13%、59%和176%;创业板上市公司共791家,其中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科创板挂牌企业70家,总市值近万亿元,信息技术和医药类企业占比过半。资本市场逐渐成为战略新兴产业资产优化组合的重要推手,2019年证监会核准战略新兴产业并购重组申请60单,占核准交易的38.71%,涉及交易金额1911.51亿元,占总额的34.98%。
3. 组合融资成为金融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各有利弊,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整合多种金融工具和渠道,以权益类融资、政策性资金、保险资金撬动债权类融资的组合融资模式逐渐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一,投贷联动。自2016年试点以来,投贷联动成为银行深耕的服务新兴产业模式,银行与外部PE、VC等股权投资机构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方式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或直接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对企业进行投资。第二,产业投资基金。财政与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合作,通过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链新模式。例如,安徽省投资集团设立69支产业基金,通过915亿元财政投入撬动2.8倍社会资金,精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工具箱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第三,政策性金融组合。政策性银行通过成立证券、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灵活使用“投、贷、债、租、证”相结合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融资需求。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国开证券公司,作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工具,通过承销永安双创债推动福建省打造高端石墨及石墨烯产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