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儿》全称《散家财天赐老生儿》,主要讲述了老财主刘从善一家对于遗产分配的故事。刘从善年至六十,膝下仅有一女,名引张,几年前又招上门女婿张郎入赘以继承家私。不料侍女小梅怀孕,使女婿生了嫉恨之心,担心如果小梅诞下一子,会与他争夺财产,于是说服妻子将小梅赶走,并欺骗刘从善小梅与人私奔。刘从善伤心不已,以为是自己做了太多坏事,得到了报应。于是他将部分家财分给穷人,忏悔己过。刘从善还有一个侄子刘引孙,父母双亡,刘从善之妻李氏因与引孙之母不和,而厌恶刘引孙,联合女婿将引孙赶出家门。清明上坟时节,张郎与其妻先至自家祖坟上香,而引孙则去了刘家祖坟,刘从善和妻子看到后大为感慨,决定将遗产全数给引孙。三年后,女儿引张带小梅及其子拜见刘从善,刘从善欣喜自己终于有后,于是将财产一分为三,儿子、女儿、侄子各一份,故事圆满结尾。该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聚焦封建家庭,借因果报应一说宣扬弃恶从善。
德庇时是英国最早关注中国戏曲的汉学家。在此之前,首部走出国门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173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首度翻译《赵氏孤儿》并将译文片段寄给巴黎的《水星杂志》,后收录于《中华帝国全志》 (Description ge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伏尔泰将其改编后搬上欧洲舞台。但马若瑟的翻译不尽完善,他删掉了唱词部分,只保留了宾白,丧失了戏剧原本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德庇时翻译时,尽可能地翻译了唱词,保留原文内容和特色,真正向西方第一次展现了中国戏剧的原貌。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完整译介中国戏剧的人。他喜爱中国文学,在华期间翻译了许多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如《三与楼》、《中国小说选》、《贤文书》、《好逑传》、《汉宫秋》、《汉文诗解》等。
德庇时从明人臧懋循《元曲选》中选择了《老生儿》一书进行翻译。他认为该书情节曲折,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而且贴近社会现实,更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性格特点、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1816年,德庇时任东印度广东商馆常议局委员长,在这一年间,他完成了《老生儿》一书的翻译。1817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社(John Murray)出版了译作:《老生儿:中国戏剧》一书。这是中国戏剧最早的英译本。译本前还附有《中国戏剧概论》(A Brief View of the Chinese Drama)以及《编者说明》,介绍了中国戏剧的社会影响、演出场所、演员的社会地位、舞台表演以及外国人对于中国戏剧的基本看法,为中国古代的戏剧研究及中华文学西传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出版后,众多评论、转载文章纷纷而至,《评论季刊》1817年1月号、《亚洲杂志》1818年1-6月号、《广识杂志》1818年1月号上都载有相关文章,可见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