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树正朔”:正史中的明朝
 
更新日期:2021-01-28   来源:   浏览次数:4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首先,是明朝两国的友谊。无论是唇亡齿寒还是再造之恩,这场战争是两国四百年前共同抵御日本入侵的见证,直至今日,对中韩、中朝的外交方面也有重要的

 
 首先,是明朝两国的友谊。无论是“唇亡齿寒”还是“再造之恩”,这场战争是两国四百年前共同抵御日本入侵的见证,直至今日,对中韩、中朝的外交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百多年前的壬辰、丁酉年,明朝军队作为援军开进朝鲜,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侵略和扩张,事实上还做出了重大牺牲,付出惨重代价,在长达七年的战争中,中国辽东地方纷扰,消耗巨额银钱粮米,调拨全国各地的军队和不同兵种,勉强打胜,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殊为不易。对于李氏朝鲜王朝来说,叫作起死复生,“神宗皇帝再造之恩”。明朝在这场战争中的行动有恩于李氏朝鲜王国。
日本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希望恢复与明朝、朝鲜的贸易,但是应该知道,由他要求对方入贡的贸易,与前代的堪合贸易在主客关系上恰恰是完全相反的。他在对外交涉的第一阶段,可能是想从日本的优越地位出发开展通商贸易,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第二阶段便想以武力来征服对方。朝鲜战役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而引起的。对贸易的要求是前一阶段的原因,也可以像对待国内那样。造成这种错觉的背景是,倭寇长期活跃之后,觉得明朝时的中国和朝鲜等并不是可怕的远方国家,而觉得是极其接近的,这种感情所起的作用似乎应该一并加以考虑。
也有记载丰臣秀吉有侵略中国的野心,然而,侵略的目的因为战争的失败和丰臣秀吉的突然病故,无法考证。据日本文献《日本战史·朝鲜役》记载:信长对秀吉说,1577年(天正五年)若秀吉能够平定日本的中国地区(现日本广岛等地区),就把那个地区分配给秀吉;秀吉回答说,请把日本的中国地区分给其他人。臣愿领命征伐九州地区,并用那些兵力打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将这些地区划入皇国之版图。
丰臣秀吉一直把李氏朝鲜看做日本的一个属国,当然也不仅是李氏朝鲜,对于琉球、菲律宾、印尼和台湾也是如此。从内容上来说,丰臣秀吉在处理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的交涉关系时,给对方的选择都是极端的:屈服还是战争。这也表露了日本战国时代霸王式的思维方式——力量代表一切。另外,16世纪的明王朝和李氏朝鲜都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无论是中国东南沿海还是李氏朝鲜沿海,也早已发生过多起倭寇滋事骚扰事件。
其次,是战后慕华思想。在正史中,对于明军的援助行动,朝鲜政权还是表示感激的:经此浩劫,激发朝鲜的爱国心与反省力很大,除与各方面力加改善外,并一改往日的认识与提高其敌忾心;而在反面,日益增高对明朝的崇慕,认为明对朝鲜有再造之恩,尤其是在知识阶层中,尊明思想与“事大主义”,日益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即在后日明亡清兴之时,亦未改变。
学习儒学的人对中国文化多少有些思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到了17世纪,战后文人这种思慕达到了“心醉”甚至“中毒”的程度,甚至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其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朝鲜儒学始祖郑圃隐的《绝元归明》中对“义”的思想的传播在李氏朝鲜深入人心,成为当然不变的“春秋大义”。第二,壬辰倭乱时受到明朝的“再造之恩”,壬辰倭乱持续7年,朝鲜除平安道之外,全部沦陷。明朝是以亡国的代价施予援手。第三,是李氏朝鲜儒学者对明文化的尊崇。李氏朝鲜认为明朝文化是对周公和孔子以来儒家盛典的继承,而清朝是野蛮未开化的,所以拥护明朝、反对清朝是理所应当的。
因此,以壬辰倭乱为契机,李氏朝鲜的儒学者的慕华思想尤为突出,他们对明朝的追崇,就像所有的诸侯国拥护周天子一样,而且这种思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越了党争,在李氏朝鲜儒学者中达成共识,其代表人物为金尚宪、郑蕴、洪翼汉等。不过这种思想在17世纪末,李氏朝鲜投降清朝以后,以代表人物的流亡和下狱为标志,走向衰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树正朔”:正史中的明朝

下一篇: “树正朔”:正史中的明朝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