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个人感伤与家国情怀
 
更新日期:2021-02-05   来源:   浏览次数:4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莎菲女士的日记》首次以女作家的身份,以日记体的形式,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五四浪潮之后知识女性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无所适从的彷徨与无助;鲜

 
 《莎菲女士的日记》首次以女作家的身份,以日记体的形式,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五四”浪潮之后知识女性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无所适从的彷徨与无助;鲜明的刻画出“五四”运动之后追求个性自由和寻求爱情至上的反叛封建礼教的青年女性形象。
文中一开篇就写到莎菲的百无聊赖,烦躁不安,躺在被窝里却因无端奇怪的思绪无法入眠;想看书消磨一点时光却又因病体不得不打消念头,只能重复做一些琐屑的事情静等日子的消逝。可见莎菲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是别样的孤独和寂寞的。她感受不到新鲜的事物,不论好与坏,周围的一切只能让她无休止的烦闷和苦恼。她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仅仅洗脸台上的一面镜子都会让她生气不已。窗外走廊上粗野和单调的声音、可恶的天花板和麻脸伙计……日复一日。如果是普通人早已习惯这些生活的细碎,但在莎菲的眼里仍然可以平白生出许多烦恼。所以正是莎菲异乎常人的敏感让她整个生存空间都充斥着灰色的色调,无法逃离。孤独的莎菲迫切的希望别人能懂她,懂她的忧愁,懂她的沉默。可是偏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她,她只能活在狭小的自我世界里,自怨自艾,自己珍重自己的眼泪。古人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懂,确是世间最深刻的感动。古有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游侠荆轲为了还燕太子丹的一壶薄酒之情,竟不惜冒生命危险行刺秦王。所以,若是有人懂得莎菲,她也愿意毫无保留的献上自己看重的一切。可惜,孩子气的苇弟不懂得,徒有其表的凌吉士更不懂得。莎菲感到生命的无望,不再有生活的勇气。
“一部作品的主题深刻与否,应该以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来衡量,而任何流行的创作‘模式’都不宜作为批评的准绳。”《莎菲女士的日记》全篇都渗透着莎菲的个人忧郁,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一文已流露出贞贞的民族意识和向上精神。文中青春美丽的贞贞不幸被日本侵略者俘虏,惨遭非人的蹂躏,但她没有自暴自弃,仍忍辱负重,选择在屈辱中重生。在抗日战争中,贞贞为了革命的前途,甘愿回到侵略者的虎狼之窝。由此可见,贞贞大无畏的勇气和民族担当。贞贞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节和那些冷嘲热讽的村民,诸如杂货铺老板那类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这类人物在鲁迅的笔下,便称之为看客。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 “看”,这类形象没有具体的外形描写,最突出之处便是袖手旁观,冷眼看别人的“热闹”。看客心理让人触目心惊,看客吃人的本质在中国的大地上早已屡见不鲜。如在鲁迅小说中,看客是造成孔乙己难堪和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因素。而在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一文中,也有看客的身影。贞贞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声誉,只为战争的硝烟早日弥散。可是,无知的村民们却以“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传统的贞洁观捆绑贞贞,对她指指点点,恶语相向。国民之无知,人心之险恶,跃然纸上。幸而贞贞内心的强大,乐观的态度让她选择坚强,支撑她重获新生。如果是莎菲,断然是不能忍受一丝看客眼光的。值得一提的是,贞贞作为弱势群体,备受欺侮,尚且还能为民族大业置之生死而度外。这与那些为求一时苟活而不顾民族利益的卖国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贞贞为何能有此勇气,只因她心中澄澈清明,她也就不再寻求别人的理解,也就不再惧怕生死。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看见日本鬼子吃败仗,游击队四处活动,人心一天天好起来,我想我吃点苦,也划得来,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贞贞不再局限个人的得失,即使病痛难忍,也要咬着牙为组织传递消息,完全从民族大义出发,这是从莎菲的个人感伤走向贞贞的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个人感伤与家国情怀

下一篇: 个人感伤与家国情怀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