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校文化建设的自组织机理
 
更新日期:2021-02-05   来源:   浏览次数:4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学校文化一般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外壳是物质文化,中间介质是制度文化,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相

 
学校文化一般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外壳是物质文化,中间介质是制度文化,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精神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作用,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显。学校文化建设如果离开精神文化谈物质文化,或者只讲精神文化不考虑制度文化,肯定是不合理的。三者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根据普利高津的观点,这就是自组织形态。
学生对文化的理解、需要和认同千差万别,除了引导和适当规范外,精神文化的培育和习得,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生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构建。而自我生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构建,是自组织演化的重要路径。通常学校文化建设竭力强调外部组织因素,实际上是贬低文化的自组织,也就是没有认识到自组织是文化演变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从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来看,自组织是系统存在的一种最佳形式,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最易生存、最稳定的状态”。
学校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如何完善学校文化的发生机制,而“研究文化的发生机制就是研究人的主体性的涌现机制”。学校文化系统的自组织属性,要通过学生来体现。也就是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培育,只能通过学生自觉的活动才最有效。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就是不把师生当作客体,不以某种文化范式作为正确标准的来塑造衡量学生发展,不把学生禁锢在某种设计好的文化程序中。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对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当代中小学文化建设的最大主旨。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多元趋势加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预设的文化目标、培育模式肯定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环境”“文化工具”,建立生态的超循环体系,学校文化建设才符合法则与规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校文化建设的自组织机理

下一篇: 学校文化建设的自组织机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