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失经典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来看,一战后有的人对战争感到深深的厌恶,有的人对战后的社会大感失望,出现了“迷惘的一代”。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中古典观念的出现,主要是针对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的“不读经典”、“写论文不引用文献”的情况。白璧德文学思想的立论基础之一就是善恶二元对立,同时反对非“二元论”的人生观。
这种理论产生的背景,既可能有美国传统的重实践、重经验的意识有关,又或者与当时美国的“道德危机”和战后“精神创伤”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比如白璧德的代表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该书关于人文教育困境的讨论、关于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都对那个充满“迷惘”的时代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一本20世纪初关于文学与大学的关系、大学的功能、人文主义教育的书。
(二)白璧德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经历
从白璧德本人的经历来看,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其父亲在中国浙江省长大,这使得白璧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独特的偏爱。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长期接受孔子伦理道德的熏陶,在文中多次论述东方的宗教和道德体系,其提出的“二元均衡”的生活态度与“内在制约”的关系与孔子的“中庸”“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有所联系。白璧德用具有开放性的眼光,从孔子身上找到的“内在生命的真理”,可以为其“人文主义”所转化和应用于呼吁“回归经典”。比如段怀清的《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书中详细论述了白璧德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和中国学者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并对白璧德与中国汉学的关系作了创造性的阐释。20世纪初由于西方地位的上升,中国乃至东方经验对于西方的意义,似乎逐渐淡化,汉学研究也越来越不景气。白璧德对于汉学的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如何对中国乃至东方经验进行细致的梳理,如何在梳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东方经验的现代阐述,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掘其对于西方的意义,是白璧德为之努力一生去完成的理想。而这一理想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用现代的眼光叙述中国传统道德和宗教,借此来实现对西方道德文化的拨正。